食鱼与健康 - 健康之初


食鱼与健康

核心提示:鱼肉味道鲜美,不论是食肉还是做汤,都清鲜可口,引人食欲,是人们日常饮食中比较喜爱的食物原料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认为活鱼的营养价值高,把“活鱼活吃”奉为上等菜肴。其实,这种吃法是不科学的,无论是从营养价值上看还是从食用味道上看,活鱼或刚死的鱼,都不是食用的最佳时间。因为鱼类刚死后,经过一段时间,肌肉组织逐渐僵硬,而处于僵硬状态的鱼,其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且没有分解产生氨基酸,而氨基酸是鲜味的主要成分。吃起来不仅感到肉质发硬,同时也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只有当鱼体进入高度僵硬后,即开始向自溶阶段转化。这时鱼中丰富的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才逐渐分解为人体容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处于这个阶段的鱼不管您用什么方法烹制,味道都是非常鲜美的。

  开胃番茄鱼

  味型:咸鲜味

  主料:净草鱼肉300克

  辅料:番茄200克 乌冬面150克 酸萝卜条100克 鱼骨汤适量

  调料:盐3克 味精2克 鸡精2克 料酒3克 野山椒15克 蛋清1个 淀粉适量姜葱适量 色拉油50克

  制法:①番茄洗净,去皮,切成大块。②鱼肉洗净,切成大小均匀的片,码味上浆。③锅中加入油,将番茄、酸萝卜、野山椒、姜葱炒香,加入鱼骨汤,放入乌冬面调味。④轻轻地将鱼片,依次放入锅中,煮熟即可。

  特点:微酸开胃,滑嫩可口。

  提示:煮鱼片的时间不宜过长,番茄要适量,不易太少。

  小帖子:

  面条起源于中国,汉代以前就已出现“汤饼”。汤饼实际是一种“片儿汤”,制作时一手托面团,一手往汤锅里撕片。到北魏时(公元486—534年),汤饼不再用手托,而是用案板、杖、刀等工具,将面团擀薄后再切成细条,这就是最早的面条。到唐代(公元618—907年),人们又把切好的面条挂起来晾干,便于保存和随时食用。于是最早的挂面便诞生了。唐代时,中国和日本的往来很频繁,面条和挂面的制作技术很快就传入了日本,菜品里面使用的乌冬面即是由此演绎而来的。另记欧洲最早的面条类食品传说是由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5年由中国带回意大利的。但此种说法似乎并不可靠。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面条是在富裕的意大利人家当厨师的亚洲奴隶传入欧洲的。

  鱼骨的营养与疗效:

  日本东京晋及健康营养协会理事长、东京农业大学应用生物科学部教授荒井综一先生介绍说,鱼骨里含有丰富的钙质和微量元素,经常吃可以防止骨质疏松,对于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和骨骼开始衰老的中老年人来讲,都非常有益处。而且鱼骨炖软后,营养成分成为水溶性物质,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但是出于烹制的繁琐,很多人不吃鱼骨是因为不会做,同时也是因为对其不了解。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