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抑郁、焦虑?夏季高温,6类人易出现情绪中暑
气温一高
好像脾气也跟着火爆了
明明是平时都不在意的小摩擦
今天就演变成冲突了
这些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健康问题——情绪中暑。
什么是“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是医学界对高温环境下情绪障碍的形象描述,指在持续高温天气中,人体出现的情绪失控、认知功能下降等一系列心理行为异常。
与常见的中暑不同,它主要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而非直接威胁生理健康。
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超过35℃、湿度超过60%时,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会受到明显影响,大脑中负责情绪管理的边缘系统活动异常,导致情绪控制能力下降。
情绪中暑的典型表现
情绪层面
无缘无故的烦躁不安,小事易怒,常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
高温环境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情绪调节的关键区域下丘脑会因此而受到影响。高温可导致下丘脑出现暂时性的功能受损,干扰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这些化学物质的失衡可导致焦虑、抑郁情绪。
所以在高温环境下,人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紧张、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胸闷、心跳加速、冲动行为增多、攻击性增强等。
认知层面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
持续的高温环境会导致人体出汗增多,这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影响神经递质的传导功能,会让人的精力、体力、耐力都大打折扣。
生理反应
伴随失眠、食欲不振、头痛等躯体症状,这类患者往往还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受天气或生活习惯等影响睡眠不足或本身就失眠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情绪中暑。
首先酷热难耐的天气会进一步降低睡眠质量,增加入睡的难度。
其次这类人群本身就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下降会进一步放大睡眠不足的负面影响,加剧精神心理和躯体症状。
六类情绪中暑高危人群
1.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职场人士;
2. 本身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的精神障碍者;
3. 孕产妇及更年期女性;
4. 心血管疾病患者;
5. 独居老人;
6. 户外工作者。
如何科学应对“情绪中暑”
物理降温法
保持室内26-28℃最佳温度,尽量在气温相对凉爽时外出。户外工作者可佩戴遮阳帽、太阳镜,使用冷毛巾敷手腕、颈部等大动脉处,来防暑降温。并及时补充电解质水,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营养调节法
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牛奶、坚果等),帮助调节情绪。在饮食上侧重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或不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睡眠优化法
夜间睡前1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和使用电子设备,避免作息颠倒或熬夜。使用凉感床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干净整洁,营造一个适宜睡眠的环境。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助眠药物。
情绪管理法
每小时进行1分钟深呼吸练习,保持心态平和,寻找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多与朋友或家人沟通,及时寻求帮助。
如果情绪失控持续超过2周,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念头,伴随严重失眠或食欲改变,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等,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