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也陷“骨汤门”骨汤勾兑系“潜规则”? - 健康之初


海底捞也陷“骨汤门”骨汤勾兑系“潜规则”?

核心提示:前不久味千拉面陷入“骨汤门”遭遇诚信危机,难以自拔。近日又有媒体报道,火锅连锁店海底捞的骨汤系冲兑。昨天,海底捞承认确系冲兑,但属于正常的食品操作工艺。勾兑已成为行内潜规则?

  为什么要勾兑骨汤?

  成立于1994年的海底捞火锅店最初的骨汤是经过熬制而成的。一位曾经在海底捞火锅店工作过的人员称,在他的记忆中,2000年的时候海底捞火锅店就已经采用勾兑汤料的做法了。这主要是节约成本。如果再用大锅熬制,费时费力,成本也大。

  在海底捞北京西路店吧台的产品说明书中这样介绍:由猪骨和鸡骨高温蒸煮—过滤—浓缩—灌装而成,成品俗称“骨汤”,门店按照一定比例用开水稀释而成。并配有生产许可证、流通许可证和检验报告等。其中还指出骨汤的进货渠道为两家公司:成都明峰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华都食品有限公司。

  一位火锅汤料业内人士称,传统的熬汤方式会因时间的仓促,厨师的疏乎,火力的大小等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使每天熬制的高汤质量不一。当顾客过多,高汤不够时,只能加入沸水稀释后应付顾客;而顾客过少时,又把高汤放置到第二天使用,影响了高汤的鲜美和风味。而高汤产品即调即用,杜绝了以上问题的出现。同时高汤制作的成本一清二楚,不需为厨房的能耗、人工、水电、损耗等操心,更容易形成标准化模式。

  对于骨汤勾兑,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授杨伟东称,海底捞向消费者隐瞒食品信息,这种行为有欺诈、欺骗嫌疑。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也表示,企业应提供符合各项国家标准的产品,即使产品并未违法,但也不能故意隐瞒产品信息。邱宝昌称:“消费者具有知情权,如果企业刻意隐瞒,严重者即涉嫌欺诈。”

  相关延伸:海底捞承认勾兑骨头汤及饮料 坚称非添加无害健康

  肉类不称重筷子套重复用

  有相关媒体报道,除了汤底和饮料系勾兑而成外,海底捞还存在肉类不称重、卫生状况堪忧等问题。

  海底捞店里一些由店员手工捏制的滑类菜品,如包心蟹丸等,制作时并未称重。店内员工称,自己已经捏丸子好几年,捏出来的丸子都差不多,无需再称。

  该媒体记者卧底时还发现,部分员工在将筷子装进筷子套时,都未戴一次性手套,筷子套也是之前用过的。记者曾两次发现,在装筷子的过程中,筷子掉到地上了,员工捡起来后未进行清洗就直接装进筷子套里。

  对于曝光的各种问题,海底捞回应称,这些问题确实可能在个别门店客观存在,将全面进行整改,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各项操作的规范性。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