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乏力,不想动弹,可能是“苦夏”在作祟,教你4招摆脱疲劳感!
最近持续高温,雨水增多,不少人出现疲惫乏力、食欲不振、头晕胸闷等“苦夏”症状。为什么一到夏天就容易“蔫”?
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理论出发,解析苦夏的原因,并提供实用的调理方法,助你安然度夏。
苦夏的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苦夏多为气候和体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夏季天气炎热,湿度较高,此时若贪凉过度吹风扇、空调,暑湿邪气乘虚而入,就容易得病。
平时消化吸收功能较虚弱的人,如果再有饮食失节、偏嗜生冷等习惯,就更容易损坏肠胃,以致抵抗力减弱,产生“苦夏”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苦夏主要有以下3种证型。
湿热困脾证
夏季高温多湿,中医认为“暑多夹湿”,湿邪容易困阻脾胃,导致消化功能下降。
具体表现为身热、口干欲饮、口中黏腻、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可采取清热祛暑化湿的治疗方法。
这类人群不能吃油腻、寒凉食物,否则容易导致湿热内蕴脾胃,令湿热阻滞气机。
心脾两虚证
心主神明,脾主思虑。夏季心火旺,若脾虚不能养心,就会形成心脾两虚证型的苦夏。
症状表现为易疲倦、四肢无力、气短、不思饮食、失眠多梦、情绪烦躁、健忘、注意力不集中。
这类人要注意饮食清淡,少吃甜食和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免伤脾。
气阴两虚证
夏季出汗多,中医讲 “汗为心液”,过度出汗会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虚。
这类人除了有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少气懒言等气虚表现,还会有阴虚内热的症状,如手脚心发热、潮热、盗汗、口干、舌质红。
建议有气阴两虚表现的人日常饮食适量多吃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小米、山药、红薯、白扁豆、香菇等,尽量不碰冷饮。
做好4件事守护夏日健康
睡好午觉
中医认为暑天养生重在养心,“心”为君主之官,一主血脉,二主神志。炎热时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养心的方法之一就是适当午睡。
夏季午时气温最高,此时午睡可回避暑热邪气,减少人体津液损耗,安静身心。
午睡时间建议选在11点到下午1点,以躺睡为宜,时长不建议超过半小时。
避免着凉
夏季天气热,开空调可以预防中暑,但也要注意避免空调开得过低而着凉。夜间要注意腹部保暖,白天要注意避免空调直吹。
若长期待在空调房里,身体对热的适应能力会逐渐下降,一旦外出更容易中暑,建议每天至少要让身体自然出汗半小时。在上午十点以前和下午四点以后气温较低的时间段可以关上空调,适当出汗。
不过食生冷
冰镇过的可乐、西瓜、啤酒等偶尔食用可以解暑,但如果在夏季持续大量摄入,会损伤脾阳,导致脾胃虚弱,进而出现易疲倦、不思饮食等症状。
及时补充电解质
夏季出汗增多,会导致人体钠、钾、钙等流失增加,及时补充电解质能缓解因出汗增多而引起的头痛、头晕、口渴。
绿豆汤、酸梅汤、丝瓜鸡蛋汤、西红柿鸡蛋汤、三豆饮等都是天然的电解质水,可以在夏季适当增加摄入。
以上4点仅起到生活方式调理的作用,如果经过生活方式调理苦夏症状仍不能缓解,要及时就医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