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体质就容易患癌吗
正常人体内
酸碱度时刻保持平衡
大自然是如此的奇妙,地球有70%的面积被水覆盖,人体70%由水组成。只要是生物,一定离不开水,只要是细胞,一定在“水”中生存。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中,水的含量差别较大。水生的植物和动物的身体内,水的含量往往比较多。例如,水母的身体里水的含量竟占体重的97%。人体存活之所以离不开水,是因为人体也是由细胞组成的。
人体的水可以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的水维持着细胞内物质与细胞外物质的交流,人们是看不见的。细胞外的水可以看到的有血液(占体重的8%)、淋巴液、脑脊液、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关节液等。身体内所有的液体都是在一刻不停流动循环的,带给每个细胞存活所必需的养料,带走多余的废料,维持着细胞始终处于最佳的生存环境。
在医院里,可以时时刻刻体会到这种循环的存在和运作。比如,抢救病人时,从血管内注入药物,几秒至十几秒就可以起作用了,也就是说,药物在几秒钟内就可以达到细胞内,可见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
既然人体每个细胞都在液体的“浸泡”中并时刻保持平衡,那么,每个细胞内的酸碱度(也称pH值)也就可以随时通过抽血检测出来了。在医院里,常规血化验中就有此项。人体血液pH正常值为7.35—7.45,pH值高于7.45为碱中毒,低于7.35为酸中毒。当血液pH低于6.9或高于7.7时,就会发生生命危险。可见,体内的pH值对于生命是何等的重要。
如此重要的pH值,身体是如何精妙地维持呢?人体内组织细胞每天在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并且都自动调节酸碱之间的平衡,无论是酸多了还是碱多了,都可以通过几个主要的平衡机制达到新的平衡。简单地说,是通过肺呼出的二氧化碳与肾脏排出氢离子来实现。只要肺的呼吸功能和肾脏的排泄功能正常,呼吸不间断,排尿不间断,血液里的酸碱度就一定维持在7.35—7.45之间,血液酸碱度正常,全身所有细胞的pH值也就正常。
食物的酸碱性
不影响细胞的酸碱性
家人朋友相聚,饭桌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少吃点儿肉和蛋黄,甜点也不能多吃,都是酸性食物,吃多了身体就会变成酸性体质了。”“多吃菠菜、海带、大豆,多喝茶,这些是碱性食物,碱性体质最好了!”食物的酸碱性,能不能影响细胞的酸碱性?
我们说身体的pH值为7.35—7.45,是指血液、淋巴液、脑脊液等看得见的液体和看不见的细胞内容物。正常人体为了与大自然交融和生理功能的要求,不同的部位可以有不同的pH值。比如人的唾液pH值在6.2—7.4之间,胃液pH值在1—2之间,胆汁pH值是7.4,胰液pH值是8.2,小肠液pH值是7.6,大肠液pH值是8.2。
这一系列消化液的不同pH值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完全彻底有效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有用成份。强酸性的胃液是为了杀菌和降解食物的分子结构,肠道的碱性有助于消化吸收。
再比如男性精液的pH值是7.8—9.2,女性宫颈的pH值是7.0—8.5,都偏碱性。因为精子在碱性环境中活性最高,受孕几率最大。
人体排出的液体中变化最大的是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的pH值在4.8—7.4之间,多数人尿液呈弱酸性,pH约为6.5左右。之所以尿液的pH值不稳定,正说明了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体内酸碱度稳定的平衡,也就是说,如果食物中的酸多了,身体就要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酸性物质,于是尿液pH值就偏酸性;反之,食物中的碱多了,尿液就偏碱性了。
由此可见,无论你从食物中获得的是酸还是碱,到了胃里,在强胃酸的混合后,都变成酸性的,到了肠子中,又遇到了碱性的胆汁、胰液、肠液的混合,又都成了碱性的。从肠子里吸收到血液中,如果酸性分子多了,肾脏工作量加大,多排出一些酸;如果碱性分子多了,肺就多呼吸一些,多排泄一些碱,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竭力保持体内的pH值在7.35—7.45之间,让每个角落的细胞“愉快舒适”地存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