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联进社区 走出中医药服务新路程 - 健康之初


名医联进社区 走出中医药服务新路程

  为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让望尘莫及的名医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方便老百姓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中医药健康服务,4月22日-23日在广州为道中医举办了“名医联社区·为道中医国医平台-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承研讨”。国医大师石学敏、张大宁、唐祖宣;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卫计委原主任陈元胜;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黄晖;广东省中医药局副局长柯忠;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小虹等主要领导、嘉宾参会。当天除传承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外,还成立传承、诊疗、培训专家委员会,名医将携手走进社区,切实让医疗资源进入基层,服务百姓。活动现场,国医大师牵头与名老中医为200余疑难病患者开展诊疗服务,切实给到一线百姓健康中医药保障。

  中医国粹传承、推广势在必行

  尽管我国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深化医改在医保和医疗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慢病防控方面。两会也进行了相关总结:政策支持环境尚未形成,防治体系、机制不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低;预防经费投入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中医药防治慢性病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最关键的是,民众对慢性病的危害和影响、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防治认识不足,缺少有效干预措施。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关乎国计民生!中医国粹的传承、推广,势在必行。”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黄晖主任这样说道。他坚信,牢记将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谆谆嘱托,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医药将在深化医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健康中国建设等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名医联进社区,开启中医药“走心”服务

  习主席不断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人民的健康已上升到发展的战略地位,为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给健康带来的便利和保障,由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发起,在广州为道中医成立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传承培训基地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有着清晰的组织架构,责任到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由国医大师牵头下基层,走进社区,形成名医联社区服务广大百姓。主要开展工作有:

  1、名医下基层看诊,以为道中医这类平台为百姓开通看诊服务;

  2、评价、考核和指导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工作;

  3、开展建立名医工作室、师带徒工作;

  4、举办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讲习班,讲座,交流研讨会;

  5、中医养生保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6、研究探索传承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

  7、开展多种模式的传承平台建设工作。

  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补足短板服务更多百姓

  在此次会议中,还特意强调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传承和培训,以服务更多的百姓。中医药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具有“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特点。即使是对于那些零基础的中医爱好者来说,如果也能学习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对于自身养生保健也有很大帮助。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预防保健、康复理疗方面应用广泛,例如在女性产后康复方面,中医药适宜技术优势显著。产后对于女性来说,是其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分娩是一个伤筋动骨、耗伤气血的过程,女性在产后会遇到风寒、产道复旧、关节疼痛等许多产后问题。例如,产后受寒,恶露不尽,可用艾灸温经通络;哺乳期得了乳腺炎,可用推拿按摩、药敷等技术进行康复调理。

  而目前中医院校教育分科太细,不少中医院校毕业生能把脉开方,但在操作技术上可能就欠缺。因此,职业化培训可以给这些学生补足短板。只有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化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运用于患者的治疗。

  国医大师牵头下基层 践行中医药促健康中国梦

  传承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在保障老百姓健康中的作用,是每一位中医药人肩上光荣而艰巨的责任。

  活动当天,由国医大师牵头,联合国 家级名老中医和广东省名中医,共同为200余名疑难病患者把脉诊疗,切实将多年的中医临床经验带到百姓生活中,落到实处,为百姓解决健康问题。

  集多方力量,全中医药人共同参与,紧紧围绕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精神,中医药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引导人民群众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生活习惯,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医药人的力量。

  (免责声明:苏州巨火网络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所述内容仅代表文章原作者的个人观点。所写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信息未经证实,对该文所写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有效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仔细核实相关内容。若有疑问请致电:0512-85889237,纠错电话:18120051373)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