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替,男女各有一个部位“冻不得”,做好保暖很重要 - 健康之初


冬春交替,男女各有一个部位“冻不得”,做好保暖很重要

核心提示:冬春交替之际,天气如“过山车”般忽冷忽热,稍不留神便可能遭遇“倒春寒”。此时人体阳气初升,毛孔逐渐舒张,但寒气仍暗藏于风中,稍有不慎便会趁虚而入,诱发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

冬春交替之际,天气如“过山车”般忽冷忽热,稍不留神便可能遭遇“倒春寒”。此时人体阳气初升,毛孔逐渐舒张,但寒气仍暗藏于风中,稍有不慎便会趁虚而入,诱发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


中医有云:“寒从脚起,凉从背入”,女性尤其要护好脚,男性则需重点暖背。究竟为何这两处不能受寒?又该如何科学保暖?一文说清!


女人不冻脚

脚是“第二心脏”,寒邪入侵伤全身


为何脚部不能受寒?


中医视角:脚底汇聚人体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紧密相连(如涌泉穴通肾经),素有“第二心脏”之称。脚部受寒,寒气会通过经络侵袭子宫、脾胃,导致痛经、腹泻、免疫力下降。


图片1.png


现代医学解释:脚部脂肪层薄,血液循环较差,且远离心脏供血末端,低温下易引发血管收缩,加重手脚冰凉,甚至诱发冻疮、关节炎。


冬春交替如何护脚?


泡脚驱寒: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加入生姜、艾草或花椒(活血散寒),水位需没过脚踝。


穿对鞋袜:选择羊毛袜或加绒袜,避免露脚踝;鞋底厚实、鞋内可垫发热鞋垫,隔绝地面寒气。


穴位按摩:每日按揉涌泉穴(脚底前1/3凹陷处)、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每穴3分钟,促进气血循环。


男人不冻背

背为“阳气之海”,护背就是护阳气


为何背部不能受寒?


中医理论:背部属阳,有贯穿全身的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阳气最盛的部位。寒气侵袭背部,易导致阳气受损,引发肩颈僵硬、腰背酸痛、感冒频发。


现代医学佐证:背部脊椎内含重要神经,受凉后局部肌肉痉挛、血液循环受阻,可能诱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


图片2.png


冬春交替如何暖背?


穿衣有层次:内搭纯棉吸汗背心,外穿防风马甲或轻薄羽绒背心,避免出汗后吹风。


晒太阳补阳:每天上午9-10点,背对阳光晒15分钟,借助自然热量温暖督脉,提升免疫力。


热敷驱寒:用热盐袋或电热毯热敷大椎穴(低头时颈后凸起处)、命门穴(肚脐正对后背位置),每次20分钟。


冬春交替保暖通用法则


1.“洋葱式穿衣法”:内层透气(纯棉)、中层保暖(羊毛/抓绒)、外层防风(冲锋衣/羽绒服),根据气温灵活增减。


2.饮食温补:冬春交替,气温仍然偏低,不宜大量摄入生冷寒凉食物。若遇气温降低或着凉,可以用生姜、大葱、花椒等辛温的食材驱寒。


3.适度运动: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可促进阳气升发,避免剧烈出汗后受凉。


冬春交替的寒气虽无形,却可能悄然损伤身体。女性守住脚部温暖,男性护好背部阳气,配合科学穿衣与饮食,方能抵御“倒春寒”,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