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大试点培养专业硕士 研究生用开刀取代论文 - 健康之初


南医大试点培养专业硕士 研究生用开刀取代论文

  不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平常也不跟随导师做实验。昨天,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名研究生却顺利在该校毕业典礼上戴上硕士帽,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和学位证。这是怎么回事?

  2007年南京医科大学大胆改革,从当年统招研究生中选拔19名已取得医师资格证的医学生,作为专业硕士试点培养。三年中,他们只有半年时间在校学理论,剩下的两年半时间都待在病房,一门心思跟着导师学看病。不写论文,又拿什么考量医学生?带着疑问,记者昨日前去采访。

  不写论文,怎么考量?  考场上为病人开刀

  游洁芸是19名专业硕士之一。过去的两年半中,她的课堂在南医大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里。毕业前夕,当其他毕业生为应付论文焦头烂额时,她紧张忙碌于心内科各项操作,因为等待她的是专家团挑剔的实战考核。考试当天,游洁芸抽到一位冠心病患者。40多岁的女性,喊胸闷胸痛,几乎说不出话。此时十余名医学专家围在她身旁,游洁芸紧张得喘不过气。但病人痛苦的表情很快让她集中精力。“通过问诊、体格检查及心电图,初步判定为冠心病、心绞痛。”游洁芸说,整个检查过程超过30分钟,走出门诊室才发现,浑身上下早已被汗水浸湿了。李进是肿瘤专业一名研究生,她抽到的病人是胃癌初期患者,但病患本身不知情。自我介绍后,李进镇静地说:“我是你的管床医生,你老是反酸水,胃痛可能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你安心住院接受治疗。”简单几句安慰话赢得了专家组的认可,“保护肿瘤病人的情绪是治疗的重要部分。”李进说。

  外科学毕业生的考核“真刀实枪”。普外科毕业生余仔军的考场就在手术台上。辅助普外科主任为胃癌病人开刀是他的考题。考试当天,他作为手术第一辅助医师身份出现。三名专家考官在旁死死地盯着。刚穿手术衣,余仔军被抓了小辫子。“习惯动作,穿上后不由自主地用手拉了一下,扣分了。”手术为患者作根治性下半部位切除。

  余仔军负责消毒、开腹、分离大网膜胃结肠韧带,然后由主任负责切除病灶,切完后,缝合、结扎都是余仔军的任务。整台手术长达四个半小时。“考官和我们一起站了四个半小时,但我完全投入到手术中,几乎忘了他们在身边。”余仔军说。

  理论课少了,学什么?导师手把手教看心电图

  记者了解到,在前半年理论学习中,专业硕士须完成政治理论课、外语、医学统计学、医学文献检索等九门课。长达两年半的时间他们待在临床一线。

  在游洁芸手中,有一本厚厚的手册,详细记录着两年半来她在医院工作的经历。翻开册子,密密麻麻的文字早已布满方格。有几行醒目的文字标注着她的任务:两年内除本科室外在其他三科轮转,每科至少完整看20个病人,四科室算下来至少看满100个病人;起码参与抢救10个危重病人,必须一线参加,并详细记录着参加过程;跟随导师参与科室病例讨论、大会诊等。“我是管床医生,实际上两年半我负责的病人超过千人。”在游洁芸看来,她接受的临床实战训练远多于她的同门师兄弟们。

  普外科的余仔军练的全是手艺活。刚进鼓楼医院实习的前三个月,他重复做一个动作,行内人叫“拉钩”。实则给主刀医生当下手,帮忙暴露病灶。“比如腹部打开后,病灶处有遮挡,这时负责‘拉钩’的人顶上,把遮挡物扒拉到旁边去。”“拉钩”三个月后,紧接是“第三辅助”,然后是“第二”,毕业前余仔军终于荣升“第一”,负责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后处理。余仔军说,这绝对是手艺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