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劳模有点“潮” - 健康之初


这个劳模有点“潮”

  ——记全国劳模、湘潭市第 一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周仕钧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湘潭市第 一人民医院颜媛婷,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这个劳模有点“潮”》。

  现在的社会崇尚潮流。但是,千万别认为“潮”只是年轻人的专利,其实啊,70多岁的老人也可以。

  在我们一医院,就有这样一位70多岁的“潮人”,电脑、手机用得飞溜,会自己制作PPT,随手拍照建立病人的信息图库;会通过微信和病人互动、与同行交流,还牵头建立了科室微信群、脑血管微创群,订阅众多的前沿医学公众号;就连她的朋友圈也满满的全是国内医学大牛。她,就是仍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全国劳模、湘潭市第 一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周仕钧。

  她的潮,潮在医术上的创新。

  作为开展脑血管介入、眩晕症治疗等技术的湘潭第 一人, 2016年,她更是一连开展8项全新技术,一举创下1项全国记录、1项全省记录和4项全市记录。很多患者因她确诊病情、挽救了生命。去年,1名19岁的年轻男孩突发中风,就是靠她的“发泡试验”,才成功筛查出是由其隐藏的先天心脏病所致。

  还有这样一位患者,两年来,辗转于全国不少顶 尖医院,有说他是颈椎病的、有说是心脏病的、有说是脑血管病的,等等。甚至曾有三个科室的主任给他会诊,研究了一上午,结论是“根本没病”。今年3月,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的他找着了周仕钧,经验丰富的周老师细问病史,详查体征,诊断他为慢性广泛焦虑障碍症。治疗了两个星期,已是红光满面,健步如飞。

  她的潮,潮在学问上的攀登。

  作为湘潭市第 一批二级正高和一级主任医师,周老师身上有许多的光环,但她从未停止进步,相反在科研这座高峰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往上攀登。70多岁的她,“老夫聊发少年狂”,每天苦学英文,阅读外国文献,看不懂的就翻字典、上网搜,还是弄不懂的就去向英语系博士的女儿请教。功夫不负苦心人。现在的她已经可以用全英文进行写作和交流。去年底,她和另一位医生合作撰写的全英文医学论文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为自己又镌刻下一个新的高度。

  她的潮,更潮在服务上的进步。

  去年,一名来自四川的中风患者,在周老师那儿一待就是7个月。亲人不愿意管他;心术不正的女朋友,偶尔出现就是想骗走他的疾病保险和银行卡。在那7个月里,周老师是他的医生,尽力做好救治;也是他的亲人,细心照料生活;更是他的经纪人,和那女朋友斗智斗勇。最终,她成功地帮患者拿到所有的疾病保险;并且,精心安排医护人员将患者护送回四川老家,让他得到稳妥的安置。

  她对待病人如亲人般的优质服务还远不止这些。

  为了抢救病人,她曾经五天五夜没合眼,八天八夜里只在家呆了七个小时。如今,白发苍苍的她,有时下到村里为乡亲讲课,不顾腿上的宿疾,一站就是2个多小时,下课后乡亲舍不得她走,把她围在中央一个个凑上去咨询,这一站又是半个多小时。当活动结束后,她的两腿痛得都迈不开步,靠同事背着才回到了家。一个普通的壮年医生像这样都会感到疲惫,更何况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呢!其实她也知道苦、也深感到累,但为了心中那晶莹的承诺,她把辛苦化成甜蜜、把付出看作快乐、把病人的笑脸当作自已最 大的幸福。

  她的潮,更潮在品牌上的打造。

  周老师常想,只靠自己一人,能做的太少了。怎样才能让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呢? 2015年,她亮出自己的全国劳模名号,牵头成立湘潭市医疗行业唯 一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从此,一面火红的劳模旗帜在湘潭高高飘扬。70人的志愿者小分队进城下乡、开设义诊、上门帮扶,形成了由“劳模一人做贡献”到“一人影响一队、一队带动一大片”的可喜局面。2016年,湖南省总工会评选他们为省级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并作为典型在全省进行推广。

  习 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 一动力”。周仕钧的“潮”,不正是引领我们医院乃至全市医卫系统发展创新的体现吗?她的“潮”范儿,不正是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与超越的榜样吗?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在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要像周仕钧那样,奋发“弄潮儿向涛头立”的魄力,激发“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能力,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创新中谋强大,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此文系作者参加湘潭市卫计系统演讲比赛的演讲稿)

  (本文为商业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疑问请致电:0512-85889237 纠错电话:18120051373)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