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药店同一种药价格悬殊 统一售价几乎没指望
更令人不解的是,连锁药店同一种药,价格也悬殊
价格乱归乱,但未超过最高限价,统一售价几乎没指望
2元、2.5元、3.5元、6.5元……产地、规格相同的同一种药品——治疗烫伤的“绿约膏”售价竟如此悬殊。记者走访南京部分药店发现,不但是同一种药在不同的药店价格不同,即使是相同的连锁药店,在不同的地段价格也差了不少。就此,记者采访多位医药代表,揭开药价虚高、同药不同价的重重迷雾。
网帖
背靠背经营,药价相差两倍多
前不久,孙女士(化名)发帖称,自己因胳膊被热油溅伤,去升州路上一家大药房买“新亚”牌绿约膏。店员告诉她,一盒15克的绿约膏价格是6.5元。孙女士一愣,同事明确告诉她绿约膏只要2元一盒,怎么变6块多了?
随后,孙女士走进旁边一家“三九药店”,同样15克包装的绿约膏报价是2元一盒。“为什么挨着的两家店,同一种药、同样品牌、同样规格却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孙女士非常诧异,药的价格究竟是怎么定的?国家一直强调药价下调,价格透明,结果就是这样吗?
为了验证孙女士的说法,记者来到了升州路,规格为15克上海产的“新亚”牌绿约膏,背靠背的两家药店相差确实是2.25倍。之后,记者又走访了市内的几家药店,15克“新亚”牌绿约膏价格各不相同,有2.5元/盒,有3.5元/盒……最令记者感到不解的是,同样的药品,在同一家连锁药店,旗下的新街口中山东路店和升州路店的价格也不一样,新街口店的价格是3.5元/盒。
解释
没有超出最高限价,不违规
对此,记者采访了卖6.5元/盒的这家药店相关负责人,他表示,在物价部门规定的药品最高限价的前提下,各个门店会根据市场竞争原则,各自定价。而对于“新亚”牌绿约膏,国家允许的最高定价就是6.5元/15克,所以他们绝对不存在违规的情况。不过专门治疗烫伤等症的绿约膏销量一直很小,即使是在夏天,发生烫伤意外的几率远比其他季节高,绿约膏一个月也就卖出十支左右。“最近一阶段,升州路店店长因故未能上班,药品价格没有适时调整,可能这也是绿约膏价格偏高的一个原因。”这位负责人表示,近期内会把升州路店的绿约膏价格调低。
这位负责人也坦言,该药房的升州路店更接近于社区药店,主要是为了满足周边居民的便利需求。而新街口门店则是平价药店,两家门店之间主要卖的药品种类也有差别。考虑到新街口在南京闹市区,人流量大,主要以销售成本低的抗肿瘤等特殊药品为主,价格的确会存在差距。
据这位负责人透露,南京没有一家连锁药店的药价是统一的,其他连锁药店的绿约膏也有卖到6.5元。如今,药业竞争激烈,每家药房都“变着法子”靠降低药品价格来争夺更多的顾客。
调查
绿约膏进价仅1元,出厂价更低
一盒小小的“绿约膏”能挤出这么多“水分”,到底药品价格的底线是多少?记者了解到,目前一种药品进入药品零售机构至少要经过以下环节:生产企业—买断总经销的大型医药公司—各大片区或者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医院(药房)—消费者。一个环节一层利,而这些利益则全都由消费者买单,最终药品在医院或药房的售价,是出厂价几倍或十几倍的,太正常不过了。
记者也在网上找到了一份网友在2009年贴出的题为“四百五十种药品内部出厂价和零售价快速对照表”,并标有进价、零售价、毛利等,进价和出厂价相差2~10倍不等。在这份对照表上,记者也找到了规格为15克的“新亚”牌绿约膏,进价是1元,零售价是2.5元。一盒 0.3g×16粒×3板抗骨增生片进价是4.43元,零售价是27.60元,毛利为23.17元,毛利率达83.95%。在这份表中,记者看到毛利率最高的达到90%以上,最低的也在48%以上。
一位药厂的销售代表看过该订货单后告诉记者,这里的供货价并不是出厂价格,而是药厂给医药公司的价格,后者已经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往上加了。一位从事医药行业十余年的药企人士对记者透露,药厂生产出来的药进入终端市场历来都存在不少“油水”,一般一种药品的南京总代都可以拿到10%的纯利润。一般国药准字的产品,地区经销商拿到的价格是零售价的2.5折(含税),而经销商给药店的价格大概是零售价的4.5折。
同药不同价因进货渠道不同
内情
据了解,目前药品的最高限价都是经物价部门核定的,零售价不允许超过这个售价。“只要低于国家的最高零售价,零售商可自主确定药品零售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