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生 八卦掌推开健康门
这些人练习的是八卦掌,是一种发源于北京的武术拳种。那位老者,是免费为他们辅导的师傅,名叫文大生。
在所有的学员中,离退休人员占到了80%,最大的已经有70高龄。“经过我辅导的学员,体质跟以前相比,都有了明显地提高。”文大生表示,健康本身并没有太多诀窍,关键在于坚持不懈的运动。
继承师门
少年时代的文大生,出于对武术的热爱,就开始在日坛公园跟随“潭腿刘”(一刘姓武术家,以潭腿出名)习练潭腿功夫。后来有机会认识了八卦掌第三代名家樊凤兰“樊大姑”(八卦掌第二代传人樊志勇的独生女儿,她为人老成忠厚,被人们尊称为“樊大姑”)。八卦掌独特的风格,深深吸引了文大生,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拜樊凤兰为师,学习八卦掌。
如今文大生回忆起当年拜师习武的日子,依然记忆犹新。那时,每天早晨4点多,天还没有亮,他就步行去樊凤兰家做饭做家务,等樊凤兰空闲之后,才开始学武,有很长一段日子,都只是练习一些基本功(如打穿手、马步踏掌等),对于一般的人来讲,这样的日子是相当难熬的,因为每天重复着那几个基本动作,是很枯躁的事。但是,对于文大生来讲,习武的苦并不是苦,而是一种乐趣,并且,他把这种乐趣坚持了几十年,并还将坚持下去。
半年过去了,皇天不负有心人,付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5岁的他,虽然平时不怎么爱说话,性格稍显内向,但是天资聪慧、为人正直,并且练功时刻苦勤奋,因而深得樊凤兰的喜欢,最终经樊凤兰的亲戚宋秀山、王元担保,正式递帖拜“樊大姑”为师,习练樊氏八卦掌,成为樊凤兰的关门弟子。
成功拜师后,文大生更加刻苦,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平时都吃不饱肚子,能够在工作之余坚持习武,更是非常困难。当问及何以有如此大的毅力时,文大生坦然一笑,他表示,这还是个人意志力的问题,当你有追求的时候,任何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正是由于他坚强的毅力,加上自身的天资条件,文大生深得樊凤兰的真传,较全面、完整地掌握了樊氏八卦掌的武术体系。成为樊氏八卦掌的重要传人。对于过往的经历,文大生保持着一贯的谦虚作风,他说,“我只是小老百姓一个,一生并没有经历多大的波折,也没有多少传奇经历。”
以前八卦掌只传授给本门的弟子,练习八卦掌的人并不多,为了破除以技自秘的保守思想,便于传播,同时也为了不辜负樊凤兰的期望,文大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樊氏八卦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出樊氏八卦掌的二十四要领,并在一些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从而使八卦掌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退休后的文大生,开始在北京地坛公园等地义务辅导八卦掌,辅导的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对每个学员,他都认真对待,根据学员不同的体质、年龄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他精湛的技艺以及高尚的武德深受学员的爱戴,甚至国内外武术界同仁也慕名而来,纷纷要求与文大生切磋、研究技艺。
对于他的人生经历,文大生只用了四个字来总结:自力更生。在文大生看来,要想有所成就,靠的还是自己,不能在行动上或心理上依赖他人。
助人为乐 德艺双馨
练习八卦掌,是文大生一辈子喜欢的事,而通过传授给年轻人,让更多的人来强身健体,对文大生来讲,也是一种责任。
“刚开始义务辅导八卦掌,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一直猜测我的用意。过去八卦掌不随便传人,练功夫直接关系到个人生存、荣辱问题,如今时代不同了,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在文大生眼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国家对传统的东西比较重视,在中国传统的武术拳种中,发源地在北京的只有八卦掌。义务辅导的目的就在于,把这门传统的武术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下去,造福人类。如今,经过文大生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北京市武术学会,八卦掌已经成为除太极拳外最大的传统武术拳种。
文大生对学员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保持兴趣,并有一定的决心就可以了,也不强行规定一定要来。“来我这里学习的,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平时工作都很忙,但是到了周末,大多数还是自觉地过来学习。来学习的大多数人,都不是一时的冲动,知道锻炼需要坚持,但是也不排除个别情况,来了几天就坚持不下去的。”
通过帮助别人,文大生也得到了很多的乐趣。组织大家一起来健身,在运动中培养乐趣,比单独一个人练习更有乐趣,看着徒弟技艺的进步,心里也特别的开心。另外,通过与各个年龄段的人接触,特别是年轻人,使文大生保持了年轻的心态,改变了看问题的角度,这对于年长者来讲,也是很关键的。“年纪大了,成了老顽固,那可不好。”文大生乐呵呵地说,自己现在的思想还很年轻。
谈起文大生的为人,徒弟们深有感触。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在读研究生陈赐慧用四字成语来概括:“德艺双馨”。如今,真正有本事,又免费来教别人的老师比较少。然而,文大生做到了,文大生一直一丝不苟地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免费义务教武长达20年,从不为了出名而争利。
王歆是他另外一个徒弟,跟着文大生已经4年多了。接触文大生的时间越多,越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除了保持身体的健康外,还学到了为人处世平和的心态。”在王歆眼里,文大生是一位可敬的老师,八卦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他的处世作风上得到了体现。
对于徒弟的称赞,文大生却很谦虚,他一直觉得义务教大家习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
健康身体 定时定量
谈起养生之道,文大生仍然谦虚地表示,自己并非是养生方面的专家,不具有权威性,“只能说是经验之谈”。
在日常生活中,文大生特别注重生活的规律性,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而在运动健身上,每天的强度也都相同。已经60岁的文大生,练习八卦掌仍然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不管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平时他喜欢在公园里锻炼身体,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在自己家里,他也不忘饭后练习1小时八卦掌。
中医常说“气血通,病不生”。文大生长期坚持练习八卦掌,把健身与健心有效地协调起来。
“在锻炼身体上,坚持是最重要的,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效果不可能特别的明显,但是长期坚持的话,对身体肯定有帮助,我就是个例子。”谈起自己的身体,文大生表现出了绝对的自信。
他除了上世纪90年代得过中耳炎,一只耳朵听力不太好之外,身体的其他地方都非常健康,平时也很少有感冒之类的小毛病。很多人上了年纪,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可文大生的视力与年轻时候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文大生还来了个现场测试。他指着记者手里的《药物与人》杂志,当众读起了翻开那页里的内容。
在体力方面,文大生也强过同龄人。他家住在4楼,50斤的大米从底楼轻而易举地扛到家里,一点气喘乏力的感觉都没有。
有些老年人,喜欢长时间坐着打麻将,文大生没有这个爱好。他认为,这个习惯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就是钢筋铁骨的身子,也会累垮。”
现代社会,老年人保健意识越来越强,面对众多的健身项目,很多老年人不知道如何选择。对此,文大生的见解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活动。选择的范围很广,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个人的体质而定,“平时打打太极也是不错的选择,再不行散散步聊聊天也行,千万别吃饱了就躺下睡觉,饭后一定要散步半小时,微汗出来为佳。”
一些老年人,北京人过去称呼为“老小孩”,特别的天真,对事情特别的热情,什么健身比赛都想参加,别人劝也劝不住。他认为这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他的看法是,老年人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还需要适量。不能因为喜欢某个健身项目就不顾身体状况,长时间练习。年轻的心态固然好,但是一定要按自身的身体条件,量力而行,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