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慢阻肺高发 日常警惕三症状“嗽、痰、促” - 健康之初


冬季慢阻肺高发 日常警惕三症状“嗽、痰、促”

核心提示:11月19日是世界慢阻肺日,作为全球致死原因第四的“沉默杀手”,专家提醒,要警惕慢阻肺日常发病征兆,尤其是在寒冷冬季这个发病高峰期。在雾霾天较多的情况下,老年人应尽量避免晨练,开窗通风尽量选择在温暖的中午。一旦确诊病情,应坚持长期治疗,不能“见好就收”。

  本文指导专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临床部副主任张挪富教授

  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分会创会会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正贤教授

  日常生活警惕慢阻肺三症状“嗽、痰、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临床部副主任张挪富教授介绍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慢阻肺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原因主要跟环境污染、气侯变化等息息相关。据相关调查显示,慢阻肺在中国的发病率达8.2%,目前约有4300万名患者。同时他特别强调,慢阻肺早期并不容易发现,主要有三大症状“嗽、痰、促”,如果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同时伴有呼吸困难急促,就要去医院排查病因。他同时建议正常人40岁之后就已开始面临肺部功能退化,需要在定期体检中查查肺功能。

  慢阻肺是一种会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的慢性肺部疾病。随着病情发展,患者肺功能逐渐下降,除了出现咳嗽、咳痰、活动后呼吸困难还有喘憋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一项调查数据显示:60%慢阻肺患者的日常活动面临困难、从事家务的能力被削弱,75%的患者爬楼费力,45%的患者无法工作,50%患者睡眠不佳,91.6%的患者认为他们的社交活动受到限制,还有患者出现恐惧、焦虑、孤立和抑郁等心理疾病。

  “见好就收”让患者生活更糟糕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慢阻肺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死因、第五大致残原因。每年死亡人数高达128万,如此庞大的患者人群,若不坚持治疗、控制病情,将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慢阻肺的病程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在急性加重期,多数患者由于出现症状急剧恶化而不会错过治疗,然而当病情进入症状轻微的稳定期后,不少患者就开始放松警惕,治疗时断时续,治疗就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样。

  对此,张挪富教授提醒说:“慢阻肺患者即使进入稳定期,其疾病仍在缓慢进展,肺功能仍会继续下降,一旦见好就收,不仅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治疗效果,反而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甚至出现急性加重,让原本就行动不便的生活雪上加霜。”

  “同时,病人因急性加重而导致计划外的门诊、急诊就医以及住院,是慢阻肺相关治疗费用产生的主要原因。急性加重期间产生的相关费用占到了一般患者整体治疗费用的40%-70%,这将大大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张挪富教授说。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