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过后疾病预防是关键 - 健康之初


洪灾过后疾病预防是关键

  进入夏季以来,暴雨导致我国南方多个地区遭遇洪涝灾害,洪灾期间和灾后容易出现哪些疾病?该如何预防?就此,为您提供了一些洪灾过后的防疫知识。

  洪灾后流行的疾病主要有肠道传染病,包括痢疾、伤寒、霍乱、甲型肝炎和食物中毒等;其次是虫媒传染病,如疟疾、乙型脑炎;最后是经体表感染传播的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等。

  肠道传染病是由于病人或带菌者的排泄物(如粪便)直接污染或经苍蝇携带污染水源、食品、日常用品,经口感染发病,其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虫媒传染病是蚊子叮咬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后,再叮咬他人而感染发病。疟疾的主要特点是发热、发冷、出汗。乙型脑炎则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惊厥、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症。蚊子密度越大,发病人数就越多,蚊子飞行距离越远,疾病流行的范围就越大。

  体表传染病如钩体病,是患病的动物(猪、犬等)由尿排出病原体,污染土壤和水,人接触土壤易受感染发病,接触疫水易出现暴发流行,其主要症状是高热、头痛、全身酸痛无力等。

  这些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分别是:

  1.伤寒:持续性高热、全身中毒症状、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相对缓脉(脉搏与体温不成比例) 、皮肤玫瑰疹;还可有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2.霍乱:以剧烈无痛性泻吐,米泔样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为主要特征。

  3.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便次频为主要特征。

  4、疟疾:俗名"打摆子"、"冷热病",多在夏秋季发病,病人大都突然发冷、发抖,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发冷停止后继发高热、头痛,接着就是全身大汗,体温又恢复正常。如此症状可间隔一到两天反复周期性发作。

  5.乙型脑炎:一般起病急,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恶心、呕吐、嗜睡,头痛。2-3天后出现昏迷、抽搐,颈项发硬,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6.流行性出血热:起病较急,发热是本病的首发和必有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之间,热程多数为3~7天,有的可长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的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持续约1~3天后,患者可出现肾脏损伤症状。

  7.血吸虫病: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和肝脾轻度肿大。反复多次感染血吸虫,大多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轻者无自觉症状;重者常腹痛、腹泻和粘液血便,并有不同程度贫血、消瘦、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晚期病人出现肝硬化、腹水及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常因肝功能损害和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针对洪水过后可能发生这些疾病,建议灾区居民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保障饮水安全。不喝生水,装水的缸、桶、锅、盆等必须保持清洁;

  2.对取自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的临时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消毒;

  3.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

  4.注意食品卫生。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食物生熟要分开;碗筷要清洁消毒后使用;

  5.整治环境卫生。洪水退去后,应消除住所外的污泥,垫上砂石或新土;清除井水污泥并投以漂白粉消毒;应将家具清洗再搬入居室;整修厕所,修补禽畜圈;

  6.加强家畜的管理。猪要圈养,搞好猪舍的卫生,不让其尿液直接排入河水、湖水、塘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管好猫、狗等家禽动物。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喷洒灭蚊药;

  7.做好防蝇灭蝇,防鼠灭鼠,防螨灭螨等媒介生物控制工作。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室内用苍蝇拍灭蝇,食物用防蝇罩遮盖;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当发现老鼠异常增多的情况需要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

  8.避免接触疫水。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前,在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药,如防锄霜和皮避敌等,穿戴防护用品,如胶靴、胶手套、胶裤等。接触了疫水应主动去血防部门检查,发现感染应早期治疗,以防止发病。

  洪水过后防病工作十分重要,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以上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灾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次生灾害对市民的危害。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