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了噜!不吃早餐竟添抑郁风险 - 健康之初


天了噜!不吃早餐竟添抑郁风险

核心提示:你造吗?吃早餐的频率竟与抑郁症的发生率相关。研究显示,进食早餐频率较低者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

  规律进食早餐可带来诸多健康获益,包括降低肥胖及心血管疾病风险,通过降低皮质醇水平改善免疫系统功能等。此外,进食早餐还可降低焦虑水平,对抗失眠,改善生活质量等。然而,很多人出于种种原因仍经常略过早餐,这一现象所带来的生理及心理学效应值得探讨。

  一项4月8日发表于Appetite的研究中,一组韩国研究者收集了来自2013年韩国社区健康调查的资料,旨在探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个体进食早餐频率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简言之,研究共纳入了207,710名20岁及以上个体,并基于每周进食早餐的频率将其分为以下三组:

  ▲ 很少吃早餐:每周0-2天

  ▲ 有时吃早餐:每周3-5天

  ▲ 总是吃早餐:每周6-7天

  研究者通过询问研究对象在过去一年内是否存在持续2周及以上的悲伤或绝望情绪,判断其是否存在抑郁体验。研究者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进食早餐频率与抑郁体验的相关性。在调整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居住方式、社交活动、家庭收入、职业、吸烟、饮酒、压力、肥胖、睡眠及躯体活动等众多混杂因素的基础上,研究者还基于社会经济学变量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分层及亚组分析。

  研究结果

  调查显示,很少、有时及经常进食早餐者的比例分别为16.1%、10.3%及73.6%,报告存在抑郁体验的受试者为5.7%。在调整其他因素后,“很少吃早餐”及“有时吃早餐”者出现抑郁体验的风险分别为“总是吃早餐”者的1.43倍(OR 1.43, 95%CI 1.36-1.52)及1.32倍(OR 1.32, 95% CI 1.23-1.40)。

  

  不同受教育程度个体进食早餐与抑郁体验相关性的调整后OR值

  (Lee SA, et al. 2017)

  亚组分析则显示,这一效应横跨各个社会经济阶层,而在年老、家庭收入低及受教育程度较低者中更为明显。如上图所示,相比于受教育程度较高(高中及大学以上)者,受教育程度较低(小学及初中文化)者进食早餐频率对抑郁风险的影响更为明显,OR值更高。

  讨论

  本项研究显示,进食早餐频率较低者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可解释上述现象:夜间空腹导致血糖下降后,肾上腺素及皮质醇水平升高,焦虑及易激惹伴随而来;其中,高皮质醇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升高相关,而后者又可影响神经递质水平,尤其是5-HT。然而,进食早餐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皮质醇水平下降,情绪平复。此外,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自身即可导致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

  研究还发现,这一相关性在某些亚组中更为显着,包括老年及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从公共卫生角度而言,进食早餐可能是一种健康、经济的降低抑郁风险的方法,尤其是对于上述易感人群。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