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症状藏着大隐患 莫忽视“轻型卒中”
本文指导专家: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兼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徐安定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学强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
轻型卒中是大中风的重要预警
谈起轻型卒中,很多人不了解;但提起中风,大多数人不陌生。
脑卒中俗称中风,指因各种脑血管病变而导致的急性脑功能受损的总称。脑卒中是中国首位常见的死亡原因。在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约150万人;存活的卒中患者有600至700万,其中四分之三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1]。脑卒中是一个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患者得病后治疗往往要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轻型卒中又叫 “小中风”[2],一般指症状较轻、仅表现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它是由于小血块阻塞血管而发生的,常在爆发性中风前的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发生,发作迅速。小中风发生前,通常会有明显的征兆,包括突然间口齿不清、说话模糊、身体局部麻痹、四肢无力、失去平衡力、老眼昏花等等,这些症状可维持几分钟至数小时。[3]
“目前,脑卒中疾病的危害已经被公众认知,但轻型卒中却容易被忽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兼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徐安定教授指出,“虽然小中风症状轻微,但一旦发生小中风后,大部分患者会在一两个星期内发生大中风。因此,轻型卒中又是不稳定卒中或者高危卒中[4],是严重的、需紧急干预的‘大卒中预警’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