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推荐糖尿病患者用中药? - 健康之初


为什么推荐糖尿病患者用中药?

核心提示:糖尿病的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发生障碍所导致的以持续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按照病因,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95%,是主要的糖尿病类型。

糖尿病的发病越来越普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急剧升高。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糖尿病前期人群占比50.1%40年里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长了17.31倍,人们只知道糖尿病是一种持续且严重的慢性病,却不知道它已经越来越普遍。

这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机械化、工业化、自动化将人最大程度地从终日劳作中解放出来,甚至连基本的日常外出都有了种类丰富的代步工具,人们的活动量普遍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最低点。如果不刻意运动,是难以满足健康需求的。

生产效率的提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食物的产量空前增加,深加工食品、快餐等的流行让高糖高脂食物以美味、便捷、高性价比的形式获得人们的青睐。运动量减少了,摄入的能量却多了。

糖尿病.jpg

而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娱乐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碎片化。刷短视频、追剧、打游戏、看电影等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一些活动性高的娱乐方式。极具吸引力的内容让人们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网上冲浪,这从另一个侧面减少了人们的活动量的同时,也扰乱了人们的作息,让熬夜越来越普遍。

当然,糖尿病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环境因素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增加糖尿病发生的行为习惯时,再加上国人基因易感性比较高,就会导致发病率增高。

糖尿病与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与长期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带来的神经损害和血管损害有关,心、脑、肾、眼底、足趾、下肢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多发部位。

在血糖升高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很多人往往是在出现了视物模糊、足背破溃等糖尿病并发症症状时才就医诊治。而此时距离糖尿病发病,已经过去35年甚至更久。

如果能够在糖尿病确诊初期或者是糖前期就进行合理的干预和治疗,治疗效果和对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会乐观很多。基于此,40岁以上人群以及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或每半年进行一次糖尿病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分西医和中医两个方面,西医以控制血糖达标为主,具有起效快、降糖效果显著的优势,但用药不当容易有低血糖风险。中医讲究综合调理,平稳控制血糖的同时兼有全面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优势。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西药就像一个急先锋,快速把血糖控制好,不让身体处于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下。而中药更擅长守,把血糖稳住,不至于降得过低,同时调节脏腑功能,逐渐恢复让高血糖破坏的身体状态。

中药 (1).jpg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具有悠久的历史,2型糖尿病在中医里属于消渴症范畴,又称糖络病。一项结合长达20年时间跨度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文献总结归纳出115种糖尿病证型,经过进一步梳理分析,发现糖尿病的3个证型——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以及阴阳两虚型分别是糖尿病早、中、晚3个时期的主要证型。

其中,气阴两虚证型因贯穿疾病始终,而成为糖尿病的主要证型。而且有大量临床数据证实,气阴两虚型在糖尿病患者中占绝大多数。中医认为,气虚、阴虚都会导致消渴,而且气虚和阴虚相互促进。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食物,房劳过度,身体缺乏锻炼,情志失调、气郁化火等,都容易导致气阴两虚。

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多表现为乏力、心悸、自汗、盗汗、口干口渴、喜饮,舌质红,少苔、少津,脉细数。兼有气短懒言、失眠、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苔剥花或薄白干,脉濡细或无力,脉弦细数或沉细等症状。

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西药治疗的同时佐以参芪降糖颗粒,它的组方中有人参(茎叶)皂苷、黄芪、地黄、麦冬、天花粉、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山药、茯苓、泽泻。通方具有益气养阴,滋脾补肾的功效,作用稳定,降糖同时不会有低血糖风险,对心、肝、肾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适合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

现代药理学分析显示参芪降糖颗粒组方中的人参、黄芪、地黄具有促进胰岛β细胞修复,增强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作用。其中,人参对正常血糖无明显影响,而对异常血糖水平具有调节作用。麦冬所含有的麦冬多糖可以明显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实现平稳控糖。

除了平稳控糖外,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枸杞子、麦冬可降血脂,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黄芪有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的作用,人参、麦冬可改善心功能,有一定的心脏保护作用。总之,参芪降糖颗粒具有多靶点、多方位综合调治糖脂代谢紊乱,保护脏器功能的作用。符合气阴两虚证型表现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服用参芪降糖颗粒可以有效降低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的可能。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