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40岁常吃四类药,容易骨质疏松,注意3点就能补,早知早好! - 健康之初


过了40岁常吃四类药,容易骨质疏松,注意3点就能补,早知早好!

核心提示:老年人,有骨质疏松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饮食中钙的含量比较低的人群以及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更大。

经常听人抱怨:过了40岁,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各种慢性疾病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等,像商量好了一般,一股脑的全出来了,而“吃药”几乎就是家常便饭。

小梅的母亲糖尿病10多年,这几年不知道怎么回事,骨头特别的脆,一开始的时候是不小心跌倒了会骨折,后来是活动幅度大了都会骨折,中药不知道吃了多少副,但是都没有什么效果。一次去医院内分泌科检查的时候,跟医生聊起来这件事,医生看了看她平常用的药说:可能和吃了很多年的罗格列酮有关,之后医生给调整了用药,并且给她开了钙片喝维生素D,嘱咐其多晒太阳,3个月后再复检。之后小梅的母亲骨折的频率大幅度降低,这才知道原来母亲的骨质疏松与多年服用药物有关。

哪些常用药物长期服用会导致骨质疏松?总结起来可以分为4类:

1.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XX列酮):国内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保守估计为1.298亿,平均每10个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而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的降糖药属于胰岛素增敏剂,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发挥降糖作用,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药物。

糖尿病  药.jpg

图片来源于站酷海洛

但是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绝经的女性人群,在使用降糖药的时候,优先选择其他种类的降糖药物,如果一定需要使用的话,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定期进行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监测和随访。主要原因为这一类药物会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导致上肢、肱骨和手部非常容易骨折

2.糖皮质激素:应用非常的广泛,小到皮炎、过敏、退热、哮喘,大到休克、严重休克等都离不开糖皮质激素的身影。但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出现骨质疏松、骨小梁和成骨细胞减少,如果治疗的时间超过1年,则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高达30%-50%,其症状主要表现在急性或者慢性的疼痛,背痛,关节痛或者关节受限。而老年人,有骨质疏松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饮食中钙的含量比较低的人群以及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可能是其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以及增加钙、磷的排泄。

3.甲状腺素:随着生活水平的升高,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而甲减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中国医学会内分泌学会曾经对我国31个省做过调研,其中甲减的发病率为13.59%。甲减、甲状腺手术术后等患者都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甲状腺素能够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长期使用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泌,最终影响钙磷的代谢导致骨质疏松。

4.抗癫痫药物:其主要包括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等,这些药物会导致维生素D降解,进一步减少钙离子的吸收,长期服用会导致低钙血症、高碱性磷酸酶血症,最终导致维生素K或者降钙素的缺乏,从而引起骨质疏松。

以上4种只是最常见的导致缺钙的药物,此外导致缺钙的药物还有质子泵抑制剂(XX拉唑),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等),蛋白酶抑制剂,双磷酸盐类骨质疏松药物(唑来膦酸、阿伦磷酸盐、帕米磷酸二钠)等,对于需要长期服用上述药物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患者,如果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一定要注意鉴别是否是缺钙导致的,注意3点就能补:

1.补充钙剂

我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每人每天钙的摄入量为800mg,绝经后或者60岁以上的人群,每天钙的摄入量为1000mg,如果饮食均衡,每天从膳食中摄入的钙大约为400mg,因此需要通过制剂补充的钙的量为400-600mg,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碳酸钙每片含钙量约为600mg,即每天补充1粒即可。此外,可以通过每天喝牛奶进行补钙,一般情况下,一包250ml的牛奶,含钙大约300mg,因此根据自己所缺的钙量,合理增加奶制品或者豆制品是不错的选择

牛奶  高糖.jpg

图片来源于站酷海洛

需要注意的是,补钙之后一定要注意检查,最好每3个月查一次血钙和尿钙的浓度,如果浓度过高,一定要减少或停用钙剂剂量。

2.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质的吸收,对保持骨骼健康,降低骨折风险非常的有益,在临床上经常将维生素D和钙称为“黄金搭档”。我国膳食指南推荐维生素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时,剂量为800-1200IU/d,普通维生素D在体内转化成活性维生素D发挥作用,因此可以直接补充活性维生素D,比如α-骨化醇或者骨化三醇。

3.适当运动

骨质疏松是需要适度进行运动的,久坐或者久躺会加重骨质疏松的病情,而运动可以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的风险。但是运动一定要注意适度,以自身觉得舒适为目的,如果并不确定如何运动,可以咨询医生后再确定。

人体就像一个机器,用的时间久了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逆生长,能做的只是加大保养的力度,做到提前预防,降低损耗,尽最大可能延长机器使用的寿命!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