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健康之初


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核心提示:其冠心病心绞痛早在古代就有记载,只是古人并没有命名。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导致血管管腔狭窄、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痉挛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乏痒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疾病。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胸骨后部压榨性疼痛为主,是心肌暂时性或急剧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古代医学对于病名的认识

中医文献中并无冠心病心绞痛这一病名,通过临床实践结合病象分析,冠心病心绞痛可归属于中医“胸痹”“胸痛”“心痛”等范畴。“胸痹”病名首见于《灵枢·五邪》中,曰“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一书中记载了冠心病心绞痛的性质和部位。“胸痹”病名是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正式提出,书中记载:“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


古代医学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战国时期的《素问》记载;“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素问·五脏生成论》记载:“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可见,嗜食肥甘,或烟酒成癖,内伤脾胃,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阻滞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可发胸痹。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目前认为胸痹病因主要有外邪侵犯、脏腑亏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而心阳不足为病之本,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为病之标。

7601.jpg


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

现代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绞痛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作、生活压力在增加,人类平均寿命在延长,体力活动在减少,饮食结构在改变,多种危险因素不断叠加。

一、发病原因

1、年龄

冠心病的患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比。

2、性别

冠心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及死亡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但由于性别差异使机体内NO的生物活性和反应性不同、能量代谢及生理性雌激素在性别中的差异,降低了女性患冠心病的危险。故使本病男女死亡率之比为2:1,且男性发病年龄比女性平均早近10年。

3、季节

寒冷因素刺激,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随之增加,诱发冠状痉挛、心肌缺血甚至管腔闭塞,从而导致发病。

4、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易使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出血和炎性反应。

5、不良生活习惯和情绪

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饮食,过多的盐摄入导致血压不稳也可增加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另外,如长期抑郁、沮丧、精神紧张、压力大等,也可以引起本病。


二、症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典型症状为心肌缺血引起的胸闷、胸痛、乏力、呼吸困难等,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低血压或休克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室壁瘤、心脏破裂、栓塞性疾病等并发症。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