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 三方分成“和缓”模式 互联网切入分级诊疗
近日,和缓医疗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共同建立了全国眩晕专业远程会诊中心。和缓医疗CEO李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这是为了满足远程会诊需求,借助移动设备iPad及和缓医疗自身架设的移动应用和云平台技术,配合医生完成远程协作,以达到分级诊疗中‘强基层’效果。”
与其他切入分级诊疗“患者/基层医生/专家医生”的互联网医疗不同,和缓医疗提供了基层医生与专家医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平台,李宇认为,由于时间、空间及学习成本限制,目前190万名左右基层医生接触先进诊疗的机会很少,致使诊疗水平难以提升,这也是分级诊疗落实的最 大难点之一。
微医创始人廖杰远此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级诊疗推行的难点是患者对基层医生的信任度。”
2016年12月底,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指出,2017年85%以上的地市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刘国恩认为,在资源不做大幅增量情况下,要实现这个目标,强基层是关键所在。
85%以上地市分级诊疗试点
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时间表再次明确。
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表示,2017年85%以上的地市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渐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业已确立为本轮医改的重中之重,其主要特点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和急慢分诊。
我国自2010年公布第 一批试点城市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验田后,各省也相继拉开分级诊疗的改革序幕,但是多年来见效甚微。
天津市远程医疗协会会长冯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此前之所以没有大面积推广,是当时的认知、智能硬件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宣教等多个因素造成的,其中多年形成的就医模式也是重要原因。
“过去曾推出过‘点名医疗’,即患者选择医院和医生的就医模式,导致许多小病患者选择大医院,大医院‘虹吸’病人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小医院却门可罗雀。”一位不愿具名的三甲医院院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据了解,此前湘雅一、二、三医院设立了专家“点名费”服务项目,也出现小病找名医现象。
“十三五期间卫生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进分级诊疗,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这就必须加强县医院建设,尤其把县医院的重点科室建设好,提升重大疾病、疑难重症的诊疗能力。”李宇指出。
和缓医疗D2D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硬件的普及,分级诊疗中的信息沟通得到有效改善,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疗加入分级诊疗。
如“微医”将患者匹配给合适的基层医生,将基层医生匹配给合适的专家团队。为完成该目标,微医集团开始筹建全科医学中心和区域手术中心。
而就医160则侧重医院与社康中心的双向转诊,主要从患者角度展开,包括区域内上下级医疗机构间转诊及跨区域同级医疗机构转诊。
上述模式涉及患者、基层医生、专家团队,与之不同的是,和缓医疗以D2D模式来切入分级诊疗,即基层医生对专家团队。
据了解,和缓医疗主要针对远程会诊需求,提供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平台。同时,借助iPad等便携移动设备及和缓医疗自身架设的移动应用和云平台技术,配合医生完成会诊。
“基层医生急需提高自身诊疗水平,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让医生与医生形成无缝对接,把优势资源下沉到基层,解决分级诊疗中的基层赋能与授信问题。而基层医生更了解患者的深层次需求。”李宇介绍。
iPad的使用则让远程会诊更为便利,医生在查看患者病例时,尤其查看全序列影像时可测窗宽、窗位、角度、距离,以及多窗口对比查看,甚至可以直接在iPad上放大40倍病理切片数字化扫描查看细节。
李宇介绍,和缓医疗为基层医生和专家免费提供平板电脑和协作平台,远程医疗会诊费由患者承担,单次咨询费用分为399元和699元两档,和缓医疗、基层医生和专家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