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登革热诊疗指南2发布 详解中医对抗登革热
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已有23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病例数比去年同期上升4倍以上,其中广东是重灾区。广东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10月12日公布最新登革热疫情数据显示,今年广东全省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超3万例。
(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灭蚊防蚊虫叮咬。)
专家表示,广东登革热疫情总体处于可防、可控的局面,随着秋季天气转凉和防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预计疫情在10月中下旬会出现减缓的趋势。未来10天是广东登革热防控工作的决战阶段。
对于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西医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中医针对登革热等病毒性感染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家卫计委官方网站昨日发布的新版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详细介绍了治疗登革热的中医方剂方药。
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
(一)急性发热期:湿热郁遏,卫气同病。
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发热,恶寒,无汗,乏力、倦怠,头痛、腰痛、肌肉疼痛,口渴,可见出血性皮疹,多伴恶心、干呕、纳差、腹泻,舌红,苔腻或厚,脉濡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透邪。
参考方药:甘露消毒丹、达原饮等加减。
香薷 藿香 葛根 青蒿(后下)
羌活 白蔻仁 半夏 滑石(包煎)
赤芍 茵陈 草果 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加减:见皮疹者加紫草;口渴者加生地;发热明显者加柴胡。
中成药:藿香正气系列制剂等。
注射剂:可使用热毒宁、痰热清、清开灵、血必净注射液等。
(二)极期。
1.毒瘀交结,扰营动血
临床表现:热退,或发热迁延,烦躁不寐,口渴,多见恶心、呕吐,可见鲜红色出血样皮疹,多伴鼻衄,或牙龈出血,咯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舌红,苔黄欠津,脉洪大或沉细滑数。
治法:解毒化瘀,清营凉血
参考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 生地 水牛角 金银花
黄 连 黄芩 赤 芍 茜 草
丹 皮 炒山栀 青 蒿 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加减:神志昏迷、谵妄、抽搐者加用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
注射剂:热毒宁、痰热清、清开灵、血必净等注射液。
2.暑湿伤阳,气不摄血
临床表现:热退或发热迁延,乏力倦怠,皮疹隐隐,或见暗色瘀斑,或无皮疹,多伴鼻衄,或牙龈出血,咯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舌暗苔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阳、益气、摄血。
参考方药:附子理中汤合黄土汤加减。
灶心黄土 炮附子 党参 炮姜
黄 芩 荆芥炭 炒白术 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注射剂: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三)恢复期:余邪未尽,气阴两伤。
临床表现:发病后期,多见乏力倦怠,恶心,纳差,口渴,大便不调,多见皮疹瘙痒,舌淡红,苔白腻,脉虚数。
治法: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参考方药:竹叶石膏汤合生脉饮。
竹叶 南沙参 生薏米 生山药
半夏 芦 根 麦 冬 生稻麦芽
砂仁 西洋参 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39编辑提醒:如果出现高热畏寒,或反复发热,伴随头痛,明显乏力等症状,应及时上医院就诊,排查登革热, 尽管有登革热诊疗指南可参考,但是患者以及怀疑登革热者,切勿贪图方便、自作聪明,自行根据指南来自治。有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