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遗传结肠息肉表现方式 - 健康之初


家族性遗传结肠息肉表现方式

核心提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病,而带有这种家族性大肠癌致病基因的人群占了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至1.5万分之一,比例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可怕之处在于,随着病情的发展百分之百会癌变。

  “息肉”,就是人体某个正常组织上多余的一块“肉”。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研究说,息肉到癌变的过程为10年左右。

  案例回顾:

  病人是个正在读高三的男生,18岁,家住渝北区。两个多月前,出现大便带血症状,误以为是痔疮出血,加上学习紧张,就没去医院看。

  几个星期后,便血越来越严重,有时候大便全是血,鲜红鲜红的。同时,还出现了四肢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这时,他才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

  专家通过直肠指检发现,男生直肠整个一圈都可以摸到息肉。进一步做肠镜显示,结肠上有上千颗0.1-0.8厘米大小不等的息肉,多到已经数不清楚了,确诊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病,而带有这种家族性大肠癌致病基因的人群占了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至1.5万分之一,比例还是相当高的。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可怕之处在于,随着病情的发展百分之百会癌变。

  手术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对确诊的患者一般提倡早期根治/预防性手术治疗。手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大肠全部切除,在小肠和肛门之间,用储袋接起来。高三男生做的就是这个手术。手术后,因为大肠基本没了,大肠吸收水分的功能也就消失了,所以手术后患者排出的大便比较稀,类似腹泻。排便的机能也要重新锻炼,刚开始时,病人会控制不住,拉在裤子里。而且一天可能要拉上几十次。如果训练得好,几年以后,病人对排便可以收放自如。当然了,与癌变相比,切掉大肠后的这点不便还是值得付出的。

  虽说息肉有癌变倾向,但也不是都会变成癌。那么,何种息肉会发生癌变呢?

  一、是看息肉的长相: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二、是看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如结肠腺瘤性息肉是因结肠黏膜细胞增生过旺,癌变率可达42%-77%。

  三、是看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四、是看息肉的数量: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

  五、是看家族遗传史:有一种称为"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辈中可有好几个人患有结肠息肉,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癌变的风险性;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