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没及时手术竟然癌变 - 健康之初


直肠息肉没及时手术竟然癌变

核心提示:60%的结肠癌来自普通腺瘤,35%来自锯齿状病变。直径大于1厘米的结直肠息肉,要高度警惕恶变可能,而直径大于0.5厘米的锯齿状腺瘤就应马上切除,防止发生恶变。

  许多患者在被确诊为癌症中晚期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怎么发展得这么快?”有些癌症来势汹汹,病情发展迅速,但有的却发展缓慢,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癌前病变期,比如结直肠肿瘤就是如此。

  肛肠科专家崔焌辉表示,新近研究认为,60%的结肠癌来自普通腺瘤,35%来自锯齿状病变。直径大于1厘米的结直肠息肉,要高度警惕恶变可能,而直径大于0.5厘米的锯齿状腺瘤就应马上切除,防止发生恶变。

  直肠息肉一不留心就转癌

  崔焌辉主任曾经接诊过一位七十岁的老大爷,他得了直肠息肉。当时只要局部切除,病情就可以痊愈。但老大爷不愿意开刀,结果直肠息肉就变成了直肠癌。

  “直肠癌发生了,老大爷还是不愿意开刀动手术,只愿意接受放疗。虽然通过放疗,能把部分癌细胞烧死,但是对直肠的伤害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疗,老大爷的直肠完全溃败,手术后出血的症状没法得到改善,只能再次开刀,把直肠拿掉,并且做了人工肛门。可惜的是,一年之后,癌细胞还是扩散了。”

  崔焌辉主任说,直肠息肉与肠癌关系非常密切。直肠息肉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错构瘤。其中,腺瘤性息肉最常见但也最危险,因为结直肠腺瘤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直肠癌。一般来说,直肠息肉的发病比肠癌早很多年,时间间隔长,息肉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演变成癌症。息肉最初的时候很小,没有症状,一不留心很可能就会转化成癌症。

  崔焌辉主任曾经做过一万例电子肠镜检查,分析结果发现检出率排前三位的依次为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炎症性病变、结直肠恶性肿瘤,其他依次为结肠黑变病、结肠憩室及其他少见疾病。其中检出结直肠息肉占26%,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越高。

  直径大于0.5厘米锯齿状腺瘤要摘除

  崔焌辉主任指出,直径大于1厘米的结直肠息肉,要高度警惕恶变可能,而现在直径大于0.5厘米的锯齿状腺瘤就应马上切除,防止发生恶变。

  “锯齿状病变的发病存在地域和种族差异,白种人发病率要高于非洲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在国外的发病率可达15%至35%,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国外,有统计为3%至4.8%。”崔焌辉主任说,“目前研究表明,有35%的大肠癌来源于锯齿状腺瘤,正常大肠粘膜可通过年龄相关甲基化,发生变异,造成凋亡抑制,形成锯齿状腺瘤,再经过发展,就会形成大肠癌。”

  崔焌辉主任说,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锯齿状病变,约占锯齿状病变的80%至90%。它一般很少引起症状,而且直径较小,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50岁以上的无症状人群,最高发病率可达30%。

  那发病原因是什么呢?崔焌辉解释,高脂饮食、肥胖、吸烟、总热量摄取高以及红色肉类摄取多、服用叶酸等是锯齿状腺瘤发病的高危因素。“遗传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病因,有息肉家族史的易发,有必要对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

  崔焌辉主任提醒,锯齿状腺瘤摘除后,还是有一定的几率复发的,因此需要随访,定期复查肠镜。

  便秘腹泻是肠癌危险信号

  崔焌辉主任说,肠癌有一些危险信号值得关注,比如大便中有脓血、黏液,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腹泻。大便带血或出现黑色粪便的人,平时要提高警惕。大便形状发生改变,变稀或带槽沟,而且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也都是危险信号。此外,突发的体重减轻,原因不明的贫血,以及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肛门或腹部有肿块,都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时间。

  “肛门指检是最简单有效的发现早期直肠癌的检查方式之一。”崔焌辉主任说,在所有的大肠肿瘤中,直肠癌占到了70%以上,而又有70%的直肠癌位于直肠下端,完全可以通过肛门指检发现。准确的肛门指检,大致可以确定距肛缘7至10cm的肛门、直肠有无病变和病变的性质。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