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 健康之初


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核心提示:亚里士多德也主张,一个人要通过实践才达得到美德。因此,人们要学会诚实、勇敢、公正,就要通过说实话、做出勇敢的事、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同样地,要有同理心,就必须实践。要成为具同理心的人(意即,培养同理心的美德),就要努力的对别人有同理心。

  “你总是没有耐心坐着听。”

  “你总是只顾着解决问题。”

  “你就是不明白你说那话的时候有多伤人。”

  “你就是不了解。”

  这类话语,以及其他在人际关系中无数次说出或想到的批判,往往指向一个常见的问题:对于对方缺乏同理心。这篇博文将阐明同理心的性质,同理心为何那么重要,以及提供九条实用的方针,以应对这个对成功的人际关系造成阻碍的问题。

  同理心是正常运作的人际关系的先决条件。不管是私人场合,如婚姻、爱情、友情、亲子关系,或者是专业场合,如经理与职员、专业人员与客户、师生、同行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对别人的处境产生同理心,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以致沟通公开、真诚,因而促进人际冲突的解决以及建设性的变化。的确,丹尼尔·戈尔曼最近进行的有关情商的研究,显示了一个人的情商,有时比智商来得更重要,而同理心又是情商的一个中心成分。卡尔·罗杰斯针对同理心在心理治疗和其他人际关系中建立信任的重要性所作的初步研究,甚至已经为开发测量个人的同理商数的自我报告清单铺平了道路。

  至于这些清单确切在测量什么,以及一个人能做出什么以增加同理能力,目前还存有显著的争议。有些研究人员将同理心视为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的情绪反应,而认知叙说的依据,主要或完全是为了理解另一个人的心态。但是,这两个极端,都无法捕捉到同理心蕴含着情感上和认知上的成分的概念。在这篇博文中,我将会向你形容这样的一个综合的叙述,目的是要告诉你如何才能有同理心。那么,同理心是什么?

  同理心的美德

  首先,我们要分辨同理心为心态,以及同理心为性格。 两者有所关联,因为性格具同理心的人,往往会在论及别人的处境的时候,会产生同理心的心态。

  同理心的心态,涉及了和另一个人的主观世界里所发生的事产生共鸣。你对一个人产生同理心的时候(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称那个人为你的同理心的“目标”),你不仅知道你的目标正经历什么样的事,你也感觉得到他的感受,同时又如同罗杰斯所说的“不失去‘如同’的特性”,意即:不失去你作为观察者的客观角度。比方说,你的朋友刚失去母亲;你虽然没失去父母,但是你还可以对他有同理心,因为你会知道失去父母亲的感觉。如果失去了一位在你的生命中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的人,你可以想象你再也见不到他/她,和他/她倾诉心声,或者感受到他/她的爱和支持。所以,即使你没有失去你的父亲或母亲,也可以想象这个经历会如何。这就是“设身处地”的意思。这么做,也能让你感受到这样的损失,如同它发生在你身上一样,但又不失去‘如同’的特性。这里的情感反应,包括了一般上伴随着丧亲之痛的躯体感觉,如:肚子胀气、喉咙有压迫感、眼泪盈眶。你可能也会产生一些和这种悲伤情绪有关的一些行为倾向,例如:试图做些什么以纠正情况,同时断然意识到,已经没有什么能改变亲人之死的残酷事实。

  尽管如此,有些人就是无法和别人的经历很好地产生共鸣。他们虽然能理解他人的处境,但是他们没有所需的情感反应。又有些人甚至可能也不理解对方的处境。的确,我们当中有些人可说是比别人更富同理心,意即:有些人比别人更倾向于更频繁地产生同理心。

  请注意,我说有些人更富同理心,意思不是说有些人所经历的同理心比别人更强烈。作为一个性格特征,同理心比较像是怀孕,而不像超重。人们不是怀孕得多或少,他们只能说是怀孕或者没怀孕。反之,人们可以超重得多或少。同理心不论及程度。你可以有同理心,或者是没有同理心。如果你缺乏同理心所需的认知、情感或行为上的成分,就是缺乏同理心。因此,一个人因为别人的坏消息而情感上感到难过的时候,若是他不明白或不了解这个坏消息是什么,就是没有同理心。相反的,明白并了解发生的事,但毫无感觉,也是缺乏同理心。因此,如何产生同理心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更频繁地得到同理心所涉及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协同作用。

  请也注意,同理心不只是认知、情感或行为变量的清单;它是这些因素的平衡,以致一个人思想、感受和行为的方式倾向于相互支持。因此,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互动。因此,你想起你的朋友感到痛苦,引发了你自己痛苦的感受,这些感受接着会影响并转变你的思想,尤其是你对于发生的事的评估(“怎么会这样?这样的好人不应该这样受折磨!”)。

  况且,能正确地被称为具同理心的人,是倾向于产生同理心的人。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偶尔产生同理心,不会让一个人成为有同理心的人,就如一个人若只是偶尔说实话,也不会让他成为诚实的人。这是因为,一个具同理心的人,和诚实的人一样,有了产生同理心的习惯。意思是:当别人受苦的时候,他们倾向于为对方的处境感受到同理心。这并不意味着具同理心的人遇上这类事的时候,必须感受到同理心,如同诚实的人每次都必须说实话一样。但是,如果缺乏同理心成了规则而非例外,很明显地,这个人不是倾向于产生同理心。

  除此之外,同理心和诚实的比喻,也揭示出另一个事实。同理心和诚实性一样,可以视作一个道德上的美德。根据亚里士多德,美德涉及了认知、行为和情感因素的平衡。道德上有美德的人,是一个面对欲望和行为放纵的时候表现出合理约束的人。同样的,一个具同理心的人利用她对于他人的处境的认识,给自己对于这些处境的情感反应提供信息,并依据这些受到启发的情感来行事。举例说明,知道了某个人为什么无家可归(例如,失去工作,无法交房租而被赶出公寓,没有住址以致无法找另一份工作,等等),会对于一个人为了无家可归的人产生的悲痛提供信息,也会激励他帮助这个人处理他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也主张,一个人要通过实践才达得到美德。因此,人们要学会诚实、勇敢、公正,就要通过说实话、做出勇敢的事、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同样地,要有同理心,就必须实践。要成为具同理心的人(意即,培养同理心的美德),就要努力的对别人有同理心。

  所以,问题是:一个人怎么得到同理心的美德?接下来,我会利用以下从我私人、学术及临床的经验收集而来的九条方针,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如何具有同理心:九条方针

  1. 把焦点放在别人的福利、利益与需求上

  之前提过,对别人产生同理心,有一个认知上的成分。意思是,你必须有某些知识,才能和对方产生同理心。首先,一个人不是简单地对另一个人产生同理心;一个人必须为了某一件事而和对方产生同理心。这件事,可以适当地称之为同理心的“主题”。同理心的主题,一定是和目标的福利、利益与需求相违的事件或处境。我所说的“福利”,指的是促进幸福(快乐、没有痛楚或苦难)。我所说的“利益”,指的是认真持有的欲望、目标、生命计划、权利。我所说的“需求”,指的是食物、衣装、安身之处。(非实体的需求,如爱、亲密、自由、友情、归属感,我将之列为“利益”。)任何一个影响他人的福利、利益与需求的事物,也算为同理心的有关知识。

  因此,如果你知道一个人失去了亲人,这个事实就算是有关知识。但是,如果你也知道这位亲人是被人醉酒驾车撞死的,这个事实也是有关知识。为什么?因为这个事实解释了损失。的确,逝者被这样一个随机、无必要、又意外的行为所害,强调了这个事件对目标会有多么具创伤力。因此,同理心的主题必须是违反目标的福利、利益与需求的事件或处境,这也包括了任何和这个逆境有关的事实(或事实宣称)。

  2. 融入人类的共同价值观

  这种融入他人的福利、利益与需求的能力,也需要有采用他人的价值观的能力。举例说明,我们大多数的人会理解到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是如果这个亲人是宠物(像金鱼)呢?在这里,就算你自己不会哀悼一条金鱼的死,你可能还是会知道失去你爱的人的感受,因此你的同理心也可能会延伸到目标的损失。这个例子的主题,在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失去亲人,这是一种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同样的,一个人不需要是同性恋,也可以和一位伴侣不忠的同性恋者产生同理心。因此,同理心涉及的,是横跨多种人际关系和文化地融入人类的共同价值观的能力。

  同理心的这个价值维度,是同理心的情感成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单单了解同理心的主题的有关事实,并不能体会目标的主观世界;你无法感受到他的经历。要有同理心,你就要为目标的处境感到“心疼”。在这里,你不只是处理事实,你也是在评估这些事实。你评估的是目标的经历有多糟:他的煎熬、他不被同行接受而感到的苦痛、亲人之死、意识到一生最爱的人对他不忠的痛楚、生计不保的恐惧、不断遇到坏运气的挫折感、等等。要达到这个地步,就必须先辨认出目标的不幸如何违反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你在这里要设身处地,想象自己若面对相同的处境的时候,感受会如何。现象学角度上,你还是和那个人有异,但是在心理角度上,你和那个人同在,面对着一样的逆境。从这个角度上,你可以意识到目标的经历,因为你和他共同度过这个不幸。它的糟,从这个共同的人际现象学观点,现在对你明显的揭示出来。

  3. 暂停你经过考虑的批判

  光是说出宣言,或者关于“恢复过来,继续走下去”的陈词滥调,不会让你接近目标的主观世界。你不会感受到痛楚或苦难,或者肌肉的紧绷。如果要如此感受,就得先摒除你的分析与批判,你也不能专注于解决问题。在这方面,同理心是反实际的。如果你面对目标的时候一心只想解决问题,你就不会和他共同感受到问题的真正或主观的感受。你会错过和他产生同理心的机会。况且,承受苦痛的人甚至不要听他们倾诉的人帮忙解决任何问题,至少暂时还不需要。他们可能只是要一个人知道他们的经历。解决问题,可以在同理心建立了密切关系和信任之后才进行。

  这不代表你必须同意或接受你的目标的观点或价值评估。尽管如此,在产生同理心的过程中,你必须摒除你自己的评价、分析、评估,以便从主观角度看到目标的主观世界。当然,如果目标的主观世界变态或邪恶的话,这可能会很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人对非礼儿童或集体谋杀的人没有任何同理心。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