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招呼不是因为我不礼貌,而是因为社交恐惧
路上遇见一个认识,但是不是特别熟的人,你是否是犹豫着要不要打招呼?跟别人交流问题的时候,你是否是更愿意发消息而不是打电话,更不愿意当面聊天?当众说话前,是否会提交焦虑很久?聚会饭局上是否对敬酒、各种互动游戏有心理排斥?是否经常被人说成是“高冷”,其实这就是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已成为心理障碍重要的起因,仅次于抑郁和酗酒,成为第三大威胁人类心理健康的问题。随着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爆炸性增长,对于有社交恐惧的人来说,无疑承受力巨大的心理压力。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社交恐惧呢?首先是“遗传”,有研究发现,有社交恐惧的人,他的子女有社交恐惧的概率是非社交恐惧症患者子女的3.91倍,当然不能说这一定是基因导致的,还有很大的可能是家庭环境。
子女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而然也容易受到影响。孩童时期,如果遇上情感虐待、情感忽视,也更容易出现社交恐惧,研究发现,童年期虐待严重水平越高,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越严重,起病年龄越早。
在我们亚洲人的文化中,一直都不那么擅长表达感情,我们习惯性的隐藏自己的情绪,包括我们的教育,在上学时期,话少的孩子会被认为是老实、乖巧。话多的容易被当成调皮捣蛋,渐渐的我们也不知道如何表述,久而久之,也容易发展成社交恐惧。
在现在这个交流非常频繁的年代,信息化高速发展,有社交恐惧的人,在社会上通常是更吃亏,不过也不全是缺点,研究发现,社交恐惧与自我批评、自尊水平、完美主义等心理有很大关联。有社交恐惧的人,更容易追求完美主义。
普通人经常会误解他们,认为这些人情商低,其实不然,他们虽然不善于言谈,但是对他人的谈吐、行为、举止都非常在意,在长期的生活中,练就了他们相比普通人,观察人的心理动向更加细腻。所以,你内心最真实的喜怒哀乐,他们更容易捕捉到。
倘若有一天他们走出了这个封闭的内心世界,这些技能可能会让他们更擅长处理人际关系。
其实大多数有社交恐惧的人,都想走出来,但是走出来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这需要在社会的磨练中,在一次次的社交活动中,找到自信,并逐级提高。自信可以让他们克服紧张、焦虑的情绪。
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一个陪伴者、倾听者来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对于社交情景的恐惧,提供爱与关怀,鼓励他实现自我成长,进一步挖掘患者的潜能,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