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老人宠坏孩子,怎么办?
“是自己听爸妈的,还是爸妈听自己的?”这个问题是否似曾相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总免不了自己的想法和父母冲突的时候,我们也总有“万般有理,无可奈何”的时候。小的时候我们牺牲自己的想法,只为求不和父母起冲突,牺牲了但是你忍了。但是,在万般紧要的孩子身上,你不愿再退让了。你抚摸着自己身上的伤口,不愿让孩子再受到同样的伤害,你学习过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又读了不少教育心理学的书,觉得自己有信心比父母做得更好,可是父母却拿他们那老一套的东西压着你: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还会有错吗?”
明知自己的那一套更好,却没法实施,你很无奈;你据理力争,父母却又委屈又伤心,你又开始怀疑自己:“我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不听父母的,我是不孝么?”
在你眼里,父母的罪过之一,就是太宠孩子。
“宠”与“疼爱”只有一线之隔。但是,对爷爷奶奶来说,这个界限很难拿捏。五十七岁就当爷爷,周间全职照顾三岁孙女的林瑞干认为,年轻人总说老人家宠孙,例如,给孙女一颗糖吃,她吵着再要一颗,爷爷就多给了一颗。对爷爷来说,多那一颗糖是“疼”孙,爷爷的工作就是要含贻弄孙,教养问题,那是爸妈的责任。
作为爸妈,你担心的就是这个:爷爷奶奶不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的责任,可是教育又岂止是在课堂里和父母的训诫里?爷爷奶奶也许在事实上做了坏的教育,而他们自己却不自知,也不认为自己宠孩子一点有什么过错。
情有可原的补偿心态
林瑞干当爸爸时,是个严父,会打骂儿子。当爷爷了,却尽显慈祥,骂都没骂过孙女。为什么落差这么大?“我承认这是一种补偿心态。”他说,年轻时拼生计,能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互动多半限于课业指导。退休后,才有时间重新品砸生命的意义。
不再拥有名片上的头衔,存款簿数字只会开始减少,身体健康一步步走下坡,回顾前半生,会有一切所为何来的疑问。这个时候,“关系”成为老人最重视的资产。
垂垂老矣,一个新生命来到,让人生逐步走向失落的老年人,再次见证旺盛的生命力。薪火传承的喜悦,让老人的生命获得圆满,对待孙子,自然多了份弥足珍贵的疼惜。
有机会带孙女,自然想弥补年轻时失落的亲子互动质量。“多给一颗糖,她开心嘛!”
爸妈也能给孩子你给不了的东西
不过,虽然父母的教育观念已经落后了,但是只要是人,一定有其长处,更何况用了情,用了心。来自爷爷奶奶辈的爱也可以给孩子你给不了的东西。
■ 时间和耐心
“时间”、“全心全意的陪伴”是孩子成长时期所需要的两种生命养分,爸妈不容易做到,而老人家却能够充分给予。吕旭立基金会谘商心理师李开敏指出,成为父母的年纪正值人生冲刺期,工作、生活、家庭、自我追求的压力缠身,与孩子相处,要勉强硬挤出时间,生活的疲惫消磨了与孩子相处的耐性。
■ 厚实生命的生活体验
祖孙相隔两个世代,成长时空迥异,对孩子来说,和爷爷奶奶相处,可以拥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今年七十岁、有Super奶奶之称的李金娥在其著作《喜之客:Super奶奶的超级教养术》里就提到,古早年代的奶奶不起眼,没有太多钱买东西、生的孩子又多,但奶奶们在“没有”中想办法变出好多方法,吃的、穿的、玩的、用的都难不倒她们。
李开敏认为,孩子的生命需要多重的滋养,而奶奶们所琢磨出来、点点滴滴的经验,如果透过祖孙互动,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古早的生活智慧,对孩子来说,生命的内涵会更丰厚。另一方面,相较父母设立界限的管教,老人家对孙子的宠爱,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个无价宝、被完全的接纳。这种正向的祖孙情感依附关系,有助于厚实孩子情感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