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消息来袭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 健康之初


负面消息来袭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核心提示:心理学认为,家长对负面消息的处理上,最佳的办法是“自然教育法”,就是让孩子去自然而然地接触这个世界,当他有疑问时,家长去解释,去引导,“如何看待”比“看到了什么”更加重要,适当的负面信息如同种入孩子体内的“牛痘”,没有免疫不行,过度免疫也不行,顺其自然最好。

  马航飞机失联,昆明恐怖暴力事件……在信息传递越来越快的当下,各种灾害消息让人们感到惴惴不安,对于正在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这些信息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刺激。而家长们似乎也忧心仲仲,不知道该怎样和孩子们谈论这些事才好。那么,负面消息侵袭,家长该如何应对?著名心理专家曹浩对此进行了解析。

  对于负面消息侵袭,家长一般来说有三种态度,首先是就和孩子们积极讨论。这样的家长秉承的教育观点是“知无不言”。就是无论孩子问到什么问题,都会解释给他听,所以会很大方主动的和孩子们讨论很多问题,包括性、死亡等等。甚至当孩子会说出一些特别“小大人”的话,家长还觉得蛮欣慰的。

  其实,家长和孩子积极讨论负面新闻的背后,是希望危机感能够深入到孩子内心,以提醒甚至恐惧式教育,来为孩子敲响警钟。但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失去应有的心理幼稚,有着“大人”般的成熟与冷静,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家长违背孩子成长规律,拔苗助长的表现。

  在死亡、性、灾难面前,适度地解释的确会增强孩子的“免疫力”,但过分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则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应过多地和孩子讨论性、死亡与灾难。此外,家长自己在面对负面新闻的时候应该保持平和心境,如果孩子在家长身上感受不到负面信息所造成的焦虑,自然而然也不会引发他的过度关注与在意。

  其次,家长的态度就是消极应答。比如最近好像总在发生事情,事情多了,让家长心里很是不安,更麻烦的,要是家里的孩子不断追问起,家长还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解释,于是家长心里会觉得很难受,甚至还会发脾气。这个时候,家长会合理化不给孩子讲明真相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何必给孩子增添心理负担。至于为什么要发火,大多是因为家长了解的信息多了,自己心里也在害怕。

  其实,孩子很容易感受到父母内在的情绪,在面对负面信息的时候,很多时候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父母在用一种什么方式说。如果父母用一种“排斥、否认、焦虑、悲伤”的方式向孩子传递信息,就容易给孩子形成负面的心理暗示。家长与孩子共同面对负面事件(飞机失事),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将事故变成一次生命教育:教会孩子通过应激事件体会生命的美好,感恩自己获得的生存机会,更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意外和灾难有时候不可避免,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分钟。

  最后,有些家长会比较极端,停掉电视,关掉网络,屏蔽外面的世界,让孩子生活在童话世界里,他们觉得这样做对孩子安全,而且准备等到孩子上初中或高中,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后,再去开通电视或者网络。家长的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屏蔽教育法”,也就是说,家长病了,却让孩子吃药。现实表明,有坏人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必须从小就告诉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然等孩子长大了,发现世界并不是原来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孩子一时会难以接受,对她的成长更加不利。

  童话式教育营造的世界绝对不是完美的。现实情况是,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如同一个温室,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花苗”面临真正的世界时,如何能够适应?无论什么年龄,适当培养孩子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比让孩子与负面信息完全隔绝更明智。

  总之,“屏蔽法”过于忧虑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成温室的花朵;而“危机法”呢,又容易放大社会的阴暗面,导致孩子早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父母的角色是带领孩子去认知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而不是有选择性的给孩子看些“片面真实”的新闻,这在无形中会剥夺孩子对某些信息的获取,或者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不安全感强行灌输给孩子。

  心理学认为,家长对负面消息的处理上,最佳的办法是“自然教育法”,就是让孩子去自然而然地接触这个世界,当他有疑问时,家长去解释,去引导,“如何看待”比“看到了什么”更加重要,适当的负面信息如同种入孩子体内的“牛痘”,没有免疫不行,过度免疫也不行,顺其自然最好。

  曹浩,心理专家、情感专家,心理咨询治疗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者,《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重庆时报》、《贵阳晚报》、《贵州都市报》、《东方文化周刊》、新浪网、 凤凰网等特约心理专家,健康之初心理频道专栏作者,擅长婚恋情感。

  >>> 进入曹浩专栏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