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马长生每天“暴走”上班 - 健康之初


名医马长生每天“暴走”上班

核心提示:“早起走路上班,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候。”马长生说。每天早晨六点半,他和他二十多年的搭档、铁哥们,也是邻居董大夫,一起从家出发,从马甸桥西北角,穿公园而过,直到安贞医院。

  早上走路上班是一天中最惬意时

  “早起走路上班,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候。”马长生说。每天早晨六点半,他和他二十多年的搭档、铁哥们,也是邻居董大夫,一起从家出发,从马甸桥西北角,穿公园而过,直到安贞医院。一路上,总能碰到锻炼的大爷大妈,认出他就是电视里一直给大家讲心血管健康保护的“马大夫”,“从家到医院,正好半小时的腿程,大概2.6公里,寒暑风雨,从没断歇。”马长生说,除了出差或天气实在恶劣无法走路,他每天都坚持暴走的节奏,乐观地开始一整天负荷满满的工作。而即便出差赶飞机,马长生也总是卡着点,一口气跑去登机口,随行的年轻大夫跑得直喘说:“主任反而跑得比我们快。”

  马长生的确是在我国心血管领域“跑得快”的“明星选手”:马长生成为“中国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第一刀”时才30岁;也是在那时,他在中日友好医院开展了中国第一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他和他的团队创新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房颤消融技术方法,并协助全国30个省市的200多家医院开展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在给各地进行专题会议培训时,在重庆解放碑广场、在西湖湖边溜达,从晚上九点,和朋友聊天、谈理想、谈抱负,一直聊到天亮,再赶第二天的飞机。“溜达一晚上,头晚穿的新皮鞋,都要打七折,都走得耗损掉了。”马长生开玩笑说,尽管年轻时通宵达旦不睡觉的生活方式不好,但“暴走”的方式却是一直坚持了下来。

  每天早晨六点半起床,晚上10点才能到家的工作强度,累吗?马长生说,“二十多年都是晚上10点下班,早就习惯了,这样并没有不利于健康。还是健康的意识和决心不够。忙不是理由。”由于每天都走路上班,“这样的运动量按健康标准要求够了,但还达不到理想状态。”理想状态是什么呢?马长生说,是工作强度略降低一些,比如每星期少做一、两个手术,这样每个星期就能拿出两个小时,专门进行体育锻炼。“奥体公园离我那么近,我却从没去过。如果能一星期去两次奥体公园,专门锻炼2小时,就是完美状态了。”马长生会“苛求”自己每天早上称体重,“8月老出差、开会,小一个月不注意,体重就增加了。患者看到我说,马大夫,你比电视里看到的发福了。”

  当你的希望超过你的痛苦,你就是乐观的

  有媒体称马长生为“修心人”,他不仅帮病人康复受损的心脏,还孜孜不倦地告知病人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进行慢病管理的“休养生息”;而这都有赖于一位医德高尚的大夫的自身“修养”。

  “怎么没穿病号服啊?”马长生亲切地招呼病人,像是跟邻居打招呼。马长生每周一、三上午门诊,诊室门口期盼又恭敬地等待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而诊室里,似乎没有一般病房里混杂着程序化的冰冷、紧张、焦虑、忐忑的气氛。每个病人的问题都得到了耐心的解答,而马长生对病人的叮嘱更像是朋友之间的关怀,充满人情味。问诊结束时,马长生都会跟病人亲切地说“保持联系”。

  如沐春风般的问诊氛围让人惊叹。“本来就应该这样,医生和出租车司机一样,从事的都是服务行业。”马长生说,医疗服务就应该以满足病人需求为目标。那会不会因为病人太多、问题太多而感到疲倦、厌烦呢?“这就得看个人修养了。最重要的是保持乐观态度吧,当你的希望超过你的痛苦时,你就是乐观的,也就很难有什么事情让你厌倦了。”

  见缝插针爬楼锻炼

  上午门诊一直看到12点半,一出诊室门,马长生立即陷入了病人和病人家属的包围中,跟他们分析病情,讲生活注意事项——迟迟“突破”不了“包围圈”。“上海、北京的老百姓健康知识在全国算是最好的,今天来了一位得了心脏病的白领,做手术前半年就减了40斤体重,非常有毅力。”在爬楼去吃饭的路上,马长生赞扬病人说。医院的电梯永远是最难等到的,爬楼也成了马长生见缝插针的锻炼机会。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