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爱吃酥脆的食物 - 健康之初


人为什么爱吃酥脆的食物

核心提示:咔嚓咔嚓的声音响起,你的口水淌了下来。实际情况虽不至于这么夸张,但“酥脆”的确是人的一处软肋。为什么人会爱吃酥脆的食物?本文从人类饮食认识的演化历程做了分析。

  “在推销食物上,一个 ‘脆’ 字抵得上一万个形容词……人们天生就对酥脆的食物有好感,” 明星大厨马利欧·巴塔利(Mario Batali)曾这样说。的确,天妇罗、墨西哥玉米片、薯片、炸薯条,还有炸鸡等等诸如此类的酥脆食物,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占领国际餐饮市场的先头部队。“脆” 打破了文化的界限。

  人类天生就喜欢酥脆食物的说法很有意思。作为一个对认知进化和人类饮食进化都感兴趣的人类学家,我想,爱吃酥脆食物的本性,也许可以让我们对人类食物的认识进化过程有一番深入的了解。

  演化适应的结果

  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不亚于社交、语言、性和性别角色这样的话题,却没有得到进化心理学家和其他行为进化科学家的重视。饮食自然受文化的影响,文化也会塑造人的饮食观念,比如在什么情况下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但是,饮食同样也受进化的影响,在数百万年的演化进程中,人类养成了一些特殊的口味和口感偏好,在食物充足时,有些东西吃上了就停不下来,往往吃得过多。

  后备食物的诱惑

  我们的灵长类亲戚如今吃什么酥脆食物?从前的灵长类祖先呢?在远古时期,灵长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主要有两大酥脆食物来源:昆虫和植物的某些部分(尤其是茎、某些叶、豆类,根部也有可能)。现代人对于食用昆虫的看法不一而同。在西方社会,人们通常认为昆虫极度倒胃口,又脏又带病菌。然而在很多其他文化中,人们多多少少都会以昆虫为食,有吃幼虫的(不那么脆);更多的是吃成虫,很多民族都爱吃成虫脆脆的几丁质外骨骼,还会油炸后撒上调料,使其更酥脆。

  没有人或是大型灵长类能只靠吃虫过活,营养根本就不够。而一些小型的原猴灵长类,例如懒猴、丛猴、眼镜猴和体型更小的狐猴,则基本上靠吃昆虫为生。这种灵长类与 6000 万年前的原始灵长类,身材和习性都很相似。多数古人类学者认为,昆虫是这些原始灵长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所以,即使今天一些人不喜欢吃昆虫,我们的祖先都是以昆虫为食的。

  很多人也不那么喜欢吃蔬菜。蔬菜不像多数果实那样香甜多汁,果实用这种方式吸引动物来吃自己好传播种子,而被我们当作蔬菜的植物部位通常含有毒素,就是为了避免被动物吃掉,其营养成分也相对较低。包括一些主要的灵长类在内的很多动物,都演化出了特殊的消化系统,可以以叶子和茎为生。然而,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黑猩猩大体上仍以果实为主,有叶植物和昆虫为辅(它们也很爱吃肉,不过吃得相对少)。

  灵长类生态学家将猿或猴子在没有其他食物的情况下吃的非首选食物称作 “后备食物”。显然,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已经演化出了对于甜味和咸味的偏爱,同样喜欢的还可能有油脂和鲜味——肉和一些其他食物产生的味道。顾名思义,后备食物并不是动物所偏爱的食物,但总会有首选食物没有或不足的时候。因此,对于最容易获得的后备食物,动物会适应性地喜欢上这些食物的某些特点。对于人类来说,后备食物(例如昆虫和新鲜蔬菜)的吸引力可能就是 “脆”。脆的口感可以使相对普通、不甚可口的后备食物更容易接受,而人类喜欢酥脆食物的 “天性” 也可能是演化适应的结果。

  烹饪的优势

  在人类演化的某个时期,可能一百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并学会了使用火。灵长类学家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说,这是人类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这使得原始人类开辟了新的食物来源,可以更好地利用狩猎到的或搜寻到的动物整体,而不再局限于柔软的部分,如大脑、肝脏和脊髓。现在他们可以烹饪(因此软化)动物身上最有营养的纤维状肌肉。火还可以用来烹饪坚韧的根部,这是其他猿或原始人类没有开发的热量来源。

  烹饪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酥脆的食物,以及可能更重要的、味道浓郁的食物。加热促生了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结合,产生一连串的味道和香气(还有焦黄的颜色)。在烧烤、烘焙和油炸等干热烹饪中,肉或蔬菜的表面都会产生美拉德反应,这会提升味道,在食物表面形成一层酥脆的外皮。正如兰厄姆所说:烹饪提供的营养优势无疑令其成为人类演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同时,烹饪也将酥脆和更诱人的口味结合在一起(相较于酥脆的后备食物),这也可能使人类变得越来越善于烹饪。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