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抑郁青少年的呼救,或许可以挽救一个生命
近日,关于广受大众关注的失踪106天高一学生胡某死亡事件,官方经心理专家访谈、分析,结合胡某失踪前行为,认为其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通过发布会正式通报,其系自缢身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青少年自杀问题愈演愈烈,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痛定思痛,社会各界都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引起大众对心理疾病的重视,深入思考如何减少和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如何识别青少年的异常信号?
预防和识别青少年轻生信号通常有以下线索:
言语信号:有的孩子会直接说“我觉着活着没意思”“没有我会更好”,说的时候可能会伴有低落情绪;有的会拐弯抹角,比如跟家长讨论生死的问题。
行为信号:行为怪异,比如突然把头发剪得很短、突然把珍惜的东西送给别人、衣服灰暗、活动减少、自我评价低等。
情绪信号:容易焦虑、敏感。可能会过度解读某件事情,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把自己封闭起来;情绪变得不稳定,有过激行为,比如突然喝酒。
躯体信号: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睡眠不好。
青少年心理疾病如何防治?
一、有效陪伴,共创氛围
3岁之前是儿童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
因此,在一个充满忧虑和紧张气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很容易被自身的感情压垮。
儿童青少年3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担当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对孩子做到有效的陪伴和调解。
三、早期发现,耐心倾听
青春期是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阶段,在生理上由于新陈代谢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体与社会上产生了更多的接触与联系,容易出现一些精神功能障碍或其他心理疾病。
因此,学校和社会需要特别重视道德品行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现孩子出现轻生的倾向,耐下心来去听。此时孩子的情绪其实已经负面了,理性的劝说孩子很可能听不进去,倾听就显得格外重要。孩子诉说的过程,本身也是释放内心的过程。比起给予建议和评价,给予孩子陪伴、倾听、接纳、共情更重要。
三、积极诊治,有效治疗
长期以来,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更没有得到充足有效的治疗。很多人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是“不听话”,希望通过说教、管教来解决问题。
其实,心理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病,严重时也需要寻医问药,请专业心理医师来诊断和治疗。
心理问题经历情绪变化、心理失衡、功能失调等早期异常阶段,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干预好转,就会进入躯体疾病阶段,此时专业心理医师诊治是防止病情恶化的必须重要措施。心理疾病,不仅需要充分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必要时还需要依靠有效的药物治疗。
青少年轻生问题不可忽视,胡某的悲痛经历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呵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