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肾衰竭为何越来越多?避开3个生活误区是关键,引以为戒! - 健康之初


尿毒症肾衰竭为何越来越多?避开3个生活误区是关键,引以为戒!

核心提示:一旦到了尿毒症阶段,就相当于肾脏功能丧失了,无法将血液中的废弃物过滤出来,这些废弃物就会在体内不断的积累,对身体产生毒性作用,如果不进行积极的干预,就会出现酸中毒的情况,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几年之前,吴阿姨就经常感觉浑身痒,尤其是晚上,痒的越发厉害,有时候恨不得抓掉一层皮才罢休,但是白天干活忙起来,也就不怎么痒了,因此很多年了也没太在意。大约一年前,身体经常浮肿,开始的时候只是眼睑,后来是足踝,但是肿一阶段就自行消了,过一段时间又肿了,前一阶段又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状,实在是受不了了,才去医院检查,确诊为尿毒症,医生说需要透析治疗,一时感觉天都塌了,很长时间都缓不过神来。

在家人的开解之下,才慢慢的接受了现实,开始每周两次透析治疗,治疗了几次之后,和两个年龄差不多大的人聊成了朋友,人也渐渐的开朗起来了,刚确诊的时候,天天待在家里,现在也经常到小区走走,见到人也会打招呼,有人问她身体状况的时候,她也能和别人聊上一小会。她经常放在嘴边的就是:一直以为我得了这个病,是最倒霉的,却不曾想很多人都得了这个病,还有人都透析了将近10年了,聊起来发现,大部分人都是小病不在意,最终拖成了大病,有的是糖尿病多年血糖一直控制不佳;有的是高血压多年,但是没吃降压药等,还有一些年轻人也得了这个病,也在做透析呢,人生病了才知道,什么都是虚的,健康的身体最重要!

癌症.jpg

图片来源于站酷海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的增加,虽然保健和健康的意识有所进步,但是慢性疾病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却越来越多,很多人有明显的感触,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肾脏问题,肾功能衰竭或者尿毒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慢性肾病的患病率为10.8%,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有肾病的问题,在临床上患病率仅次于高血压和糖尿病,而研究显示,目前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发病率已经超过每年每百万人128人的比例,并且还在逐年增高。

一旦到了尿毒症阶段,就相当于肾脏功能丧失了,无法将血液中的废弃物过滤出来,这些废弃物就会在体内不断的积累,对身体产生毒性作用,如果不进行积极的干预,就会出现酸中毒的情况,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尿毒症的患者,想要继续生活,就需要定期进行透析,通过体外的仪器将废弃物排出体外,或者换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肾病高发,与以下3点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长期慢性病指标控制不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一些人觉得身体没有不适,是药三分毒,只要身体没有出现不适症状就不需要用药;或者是用了药,但是没有监测指标,导致指标长期偏高。血压、血糖、尿酸等慢性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就会损伤肾脏,血压和血糖高会使肾脏处于高过滤状态,肾脏长期负担过重,就会损伤肾脏的微血管,引发肾脏并发症。高尿酸会在肾脏间质处沉淀,进一步损伤肾脏。

高血压.jpg

图片来源于站酷海洛

王药师建议:为了肾脏的健康,一旦确诊为慢性病,一定要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或者用药将指标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不是身体没有不适,指标就控制住了,一定要用正规的仪器监测,确定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2.长期吃重口味的食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精细度和口味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高油高盐高脂的饮食逐渐成为人们最喜爱的食物。由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的人为生计用尽了心思,饮食就显的特别的敷衍,尤其是一些年轻人,长期点外卖,外卖大多都是重口味的,时间长了,体重无法控制不说,这些重口味的食物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让血液中的废物进一步增加,慢慢的损伤肾脏的微血管,导致肾脏病变,严重的进展为尿毒症。

王药师建议:外卖可以吃,但是不建议多吃,偶尔吃一次没关系,长期吃必然会出现盐、糖和油脂超标的情况,能自己做就尽量自己做,每天摄入的食盐量不要超过6g,高血压患者控制在5g以下;每天摄入糖的量最好不超过25g

3.喝水少,憋尿

很多人为了工作时间不上厕所,尽量少喝水,能憋尿就憋尿,这对肾脏的害处是非常大的,喝水过少,会使血液粘稠,肾脏对排泄废弃物的压力增大,一些废弃物可能会沉积在肾脏间质中,容易形成肾结石,也同样导致或者加重尿路感染。而憋尿对肾脏的损伤也是很大的,尿液在膀胱中储存的过久,会大大增加尿道炎和结石的发病率,并且还会导致肾盂肾炎,严重影响肾脏功能。

前列腺   男性问题.jpg

图片来源于站酷海洛

王药师建议:每天适量的喝水,有助于预防肾脏疾病,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保持在2L左右,大约在7-8杯的量,当然粥中的水、果汁中的水、汤中的水等都是可以算进去的。有尿意尽量排尿,不要总是憋尿,偶尔一次没有关系,长期憋尿,则会对肾脏造成极大的伤害。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