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到底算不算精神疾病?这次给你权威解释!
近期,关于网瘾的话题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网瘾,就如同一种“精神毒品”,使很多青少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生理方面,会给青少年带来视力和生长发育问题。在心理方面,容易使人沉迷,脱离现实,在性格上容易孤僻、焦躁或者抑郁,还可能引起失去理智的冲动行为。但是,网瘾到底算不算精神疾病呢?
1995年以来,美国精神病学界做了大量关于"网瘾"的学术研究。但全球最先提出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认为网瘾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
2007年6月,在美国医学会一场激烈的辩论之后,美国医学会拒绝向美国精神病学会推荐把"网瘾"列为正式的精神疾病。
2008年11月,由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主持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
首次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确定了网络成瘾的"6小时"标准。
网络成瘾9条诊断标准:
1.渴求症状(对网络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戒断症状(易怒、焦虑和悲伤等)
3.耐受性(为达到满足感不断增加时间和投入)
4.难以停止上网
5.因游戏而减少了其他兴趣
6.即使知道后果仍过度游戏
7.向他人撒谎玩游戏的时间和费用
8.用游戏来回避现实或缓解负性情绪
9.玩游戏危害到或失去了友谊、工作、教育或就业机会
最早提出质疑的社会名人是国内“童话大王”郑渊洁。他表示,玩游戏成瘾和写作成瘾、应试成瘾、当官成瘾一样,都属于对法律允许的某种行为的痴迷和执着,不属于严重的心理障碍,不应纳入精神病的诊断范畴。
2009年,原卫生部在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时,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疾病,认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正式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首次全盘采纳中国医学教授陶然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由于国际上对于精神疾病的认定非常慎重,DSM-5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近20年来的第一次重大更新。这也填补了“非物质成瘾”领域的空白,确立了一个新病种,更为所有青少年科学治疗网瘾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
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其中,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障碍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孩子,最重要的纠偏之道仍然是引导。或许这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却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要去除网瘾,依然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