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水,不是想挂就能挂 - 健康之初


这种水,不是想挂就能挂

核心提示:输液又名打点滴或者挂水。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现在已成为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

12.jpg


输液又名打点滴或者挂水。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现在已成为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但是在各方利益驱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

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近年来,我国过度输液的现象有所好转,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输液滥用的问题依然存在。2016年2月,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药师协会等七家机构专家建议,对于一些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常见多发病,可通过医保拒付手段进行控制;同时,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输液。

最近,广东省卫计委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确定了53种常见病多发病原则上无需静脉输液治疗,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


53种疾病都有哪些呢?



640.jpg



什么情况下需要输液?


早在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发布了“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其中包括“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输液等于慢性自杀”?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主任医师石欣表示,输液作为一种介入式的医学治疗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微型手术,但是输液本身并无任何不妥,而过度输液导致的抗生素滥用才是输液最可能产生的危害。


浙江省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吕良忠博士表示,“不可否认,输液是风险最大的用药方式。”但是“输液等于慢性自杀”是妖魔化说法。


丁香医生也在14年时就对此说法进行过辟谣。口服、注射和输液都是给药的方式,是治疗的手段。区别在于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从而达到不同的疗效。


通常来讲,输液的风险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输液药物本身的过敏反应,与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的口服药相比,发生几率相对大;其次是输液时进行穿刺有风险,一旦有菌操作,很容易导致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感染。


因此,医学上有个原则:能口服尽量不输液。但是将输液妖魔化的说法明显也是不妥当的。


输液治病好得快?



许多人认为“输液治病好得快”,只要得了病,首先想到的就是输液。确实,输液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液,被人体吸收,起效是很快,但同时也存在风险。

除了过敏和穿刺感染几率增加外,输液速度也需适中,过快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

不同人群输液速度一览表

不同人群

输液速度(滴/分钟)

成年人

40~60

儿童

20~40

老年人

不超过40

特殊患者,如患有心脏病或肺部疾病者

30~40


此外,如果在输液过程中感到心悸、胸闷等不适,一定要及时向护士和医生报告,切不可自行调整或隐瞒,导致身体受到伤害。


输液与否,要遵医嘱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上述53种疾病,就一定不用输液了?

当然不是!

医生会根据疾病轻重缓急等情况来决定输液与否,如果一味固守“可口服就不注射”的原则,不但不能缓解病痛,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

广东省卫计委列出了以下需要输液治疗的具体指征:


一、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


二、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


三、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


四、输入药物,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


五、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


六、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


七、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


八、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


因此对待输液这个问题,我们既不能谈“输液”色变、讳疾忌医,又不能太过依赖、过度滥用。在身体出现不适时,我们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判断。当然最重要的是——谨遵医嘱。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