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直肠脱垂的全面解析 - 健康之初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全面解析

核心提示: 直肠脱垂的病因较多,临床表现为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于肛门之外。本病归属于中医的“脱肛”范畴。早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痢疾诸候》中说:“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

  直肠脱垂的病因较多,临床表现为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于肛门之外。本病归属于中医的“脱肛”范畴。早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痢疾诸候》中说:“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肛门为大肠之候,大肠虚而伤于寒,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因谓脱肛也。”

  又指出:“妇人产育用力,小儿久痢,皆致此。”明代李木延《医学入门·脱肛》认为脱肛的原因多属于虚,诸如“劳倦房欲过度及产育用力,久痢久泻,小儿叫呼耗气,俱有此证,非虚如何?”《景岳全书·脱肛》综合前人之说,谓“大肠与肺为表理,肺热则大肠燥结,肺虚则大肠滑脱,此其要也”。

  但其特别强调因虚而致病的一面,“有因久泻久痢脾肾气陷而脱者;有因中气虚寒不能收摄而脱者;……有因肾气本虚,关门不固而脱者;有因过用寒凉,降多亡阳而脱者”。虽然也有“因湿热下坠而脱者”,“然热者必有热证,如无热证便是虚证,且气虚即阳虚,非用温补多不能效”。总之这些医籍中有关本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均有阐述,为后世治疗本病提供了依据。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气虚下陷,关门失守,饮食失当,湿热下坠而致。故上述诸方中多为培补中气或清利湿热之品,病轻者,若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正确的护理,多能获愈。但由于初起常为患者忽视,因而延误治疗,遂至由轻变重,以致直肠脱出不收。或因久病气虚,直肠脱肛外,无力收缩,被衣裤磨破,使之脱出部分及肛门周围发生肿痛,或兼有黄水、脓液流出,配合解毒敛疮之品外用,一般均能治愈。

  根据以上诸方,直肠垂脱的辨证论治可概括为二大类,即“气虚”和“湿热”。

  1.气虚论 认为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或劳力耗气,或饥饱不匀,或思虑伤脾,或久病之后气虚不复,气虚失于固摄,而致肠滑不收,遂成脱肛之病。小儿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咳久泻,脾肺气虚;老人肾气不充;妇女分娩过多或产时过度用力,或房劳伤肾,精亏气少,均是发生本病的常见病因。治疗以补虚举陷、收脱之法。常用参、芪、升、柴之属,切忌攻伐伤正之品,以免徒伤正气,加重病情。

  2.湿热论 认为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如脂膏、奶酪、甘腻之品,以致湿热内生,壅阻肠道,便滞努责,遂成肛脱之病。治应清热利湿导滞。决不可一见“脱”便概为虚,而冒然投以温补。

  总之,直肠脱垂的临床治疗,既要注意到虚证,又要慧识实证。若见久脱不愈,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者应配合外用解毒敛疡之品,以促进疾病的痊愈。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