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五年祭·“职业社会康复”助地震伤员生活重建
如今距离汶川地震发生刚过5周年,四川人民逐渐走出悲痛和煎熬、历经物质和心灵的重建。在大家关注汶川重建工作的同时,不可忽略当初地震伤员的康复之路。汶川大地震使四川省增加了大约5万名残疾人,大部分地震伤员地震经过抢救治疗后回归家庭和社会,他们的康复之路是如何走来的呢?
“职业社会康复”走进地震灾区
对着摄像头充满笑容的的花季女生,就是本次健康之初编辑采访的汶川地震伤员小赵。五年前,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夺去小赵的走路的能力,令她对生活丧失了信心。
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社会康复科社工郑强与汶川地震伤员小赵在线通话中。
她曾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会在轮椅上孤独地度过。但通过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的“地震伤员职业社会康复项目”帮助下进行康复治疗,她重燃继续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后来她成为了成都残联击剑运动员,参加代表成都参加多个残疾人运动会并获得奖牌。
地震发生后,四川的医疗服务以医疗救援为主,职业社会康复在四川当地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阶段。很多地震伤员经过医疗康复后恢复了大部分身体机能,但难以找到工作,后续生活困难。职业康复通过训练、辅导和支持等各种手段提升工伤职工的职业劳动能力,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参与“地震伤员职业社会康复项目”的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社会治疗科的郑强跟我们介绍,他们的工作目标就是为地震伤员提供家庭康复指导,提供伤后职业社会康复服务,让伤员尽快回归社会,更好的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香港工人健康中心及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共同合作,在香港社区伙伴的资助下,帮助地震伤员进行康复治疗,有很多伤员由此顺利回归社会。“地震伤员职业社会康复项目”把职业社会康复理念带入四川,让大家深入了解职业社会康复的作用。在四川大力开展职业康复工作,促进地震伤员走进社会。
“职业社会康复”协助伤员重建生活
“职业社会康复”建立较完善的康复体系,让地震伤员出院后仍能够受到全面的康复治疗和训练,其中包括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到他们出院后还将进行跟踪服务,提供心理康复帮助,直到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投入工作和生活。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职业康复治疗师兰敏灵表示,“职业社会康复”最核心的工作是协助伤员适应伤残,进一步与社区融合。主要为伤员提供身体康复指导、家居环境改造、生产升级援助,心理辅导及协助社区互助网络建设等综合服务措施,促进伤员的康复。
小赵在出院后因为害怕极少外出,在了解情况后,郑强等对她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如伤残适应小组,自助训练营等,帮助脊髓损伤的阿丹适应外出活动,还对她进行开导。
“现在每次经过当时活动的超市,我都会想起活动的情形,想起那些帮助我的社工。”小赵笑着回忆说。她在接受“职业社会康复”帮助之前,从来没有单独外出过,现在已经可以完全融入社会,自主独立生活已不成问题。
小编认为“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的理念应该让大家所了解,让大家在在重视疾病治疗的同时,加大对职业社会能力康复的关注。让各类残疾人更好重建生活,返回工作岗位,融入社会。(通讯员:黄黎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