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 把握头2年“黄金治疗期”是关键
清晨6时,家住广州的王女士在手指关节的阵阵僵痛中醒来,这种每每在清晨出现的疼痛已经折磨她将近半年了。之前她一直认为是普通的关节痛,直到最近才在正规医院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在我国,出现同样状况把类风湿性关节炎错当成普通关节痛的却绝非王女士一人。
古洁若教授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病率为0.2%~0.36%,患者高达500-1000万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科主任古洁若表示,现在八成以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达到病情完全缓解,或控制病情的效果,但遗憾的是,“很多人一出现关节痛,首先想到的是去看骨科,或者自己买些止痛药吃,极少人会将此类现象与风湿性疾病联系在一起。最终耽误了病情,导致关节变形,甚至残废。”
类风湿关节炎已由“控制症状”,改进为“缓解病情”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有关,但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得知,以前,不少该病患者长期承受着疾病的痛楚,最终走向关节变形和残疾的结局。但是,近十多年来,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不满足于消炎止痛,而是能缓解病情。
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患者在几个月内就能完全控制病情,所以早期发现尤为重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科主任古洁若教授提醒,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早期会出现关节肿痛和早晨起床时双手关节僵硬(晨僵),不能自由活动的症状。如有类风湿疾病家族史、关节出现晨僵、疼痛、肿胀6周以上,可以怀疑是否类风湿性关节炎,尤其是中青年女性,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危害:头2~3年的致残率较高
研究显示,75%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发病两年内即可出现骨破坏,高达80%的患者在患病20年后出现残疾;有工作能力的患者中,有1/3 RA患者在发病之后两年内丧失劳动能力。
古洁若强调,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侵蚀发生在起病1~2年内。因此,如不在早期进行恰当的治疗,会导致关节畸形、功能受损,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并加大疾病治疗的难度。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软骨或骨质破坏最早可以在发病的3个月内就出现,国际公认的治疗窗口期(即治疗的最佳时间)是起病3个月内。
甲氨蝶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首选药物
激素药物可小剂量使用
目前治疗类风湿的药物包括“治标药”和“治本药”。“治标药”主要是指非甾体抗炎药(消炎止痛药),主要是缓解关节的肿痛症状,可在“治本药”起效之前减轻病人的痛苦,在关节肿痛缓解后可逐渐停用。而“治本药”主要包括传统抗风湿缓解病情药(DMARDs)和生物制剂。
古洁若教授说道,DMARDs这类药物也称为慢作用抗风湿药物。该类药物较非甾类抗炎药发挥作用慢,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大约需1~6个月,故又称慢作用抗风湿药。这些药物对延缓和控制病情的进展有很好的作用。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强调早期应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病情较重、有多关节受累、伴有关节外表现或早期出现关节破坏等预后不良因素者应考虑抗风湿药物的联合应用。
临床上常用的抗风湿药物有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羟氯喹、来氟米特、艾得辛、雷公藤等。其中欧美各国风湿科医生将甲氨蝶呤定位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锚定药(anchor drug)。即一旦确诊并且需要用药,就应该考虑甲氨蝶呤。除非是有禁忌征。控制病情后,逐渐减药时,先减撤其他药,最后才减撤甲氨蝶呤。生物制剂的应用是近年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一个革命性的进展。据古洁若介绍:生物制剂疗效明确、起效快速,运用生物制剂可显著减少其他抗风湿药的剂量与数量,但由于价格昂贵与易感染问题阻碍了其广泛应用。
此外,对于激素药物是否能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古洁若教授表示,近年的研究发现,早期小剂量短期应用激素,可以延续关节破坏,与其他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物发挥协同作用。但是激素的应用有两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必须在使用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物(例如甲氨喋呤)的基础上加用激素;另一个是要“小剂量、短疗程”
类风湿关节炎“不痛”≠能停药
临床上,不少类风湿患者一旦症状缓解了就想停药,对此古洁若教授极不认可。她指出,类风湿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治疗。“因为治疗的目标不只是关节不痛不肿,更重要的是关节不发生破坏和畸形,不影响生活质量。”
其实,临床症状改善与病情完全缓解并不等同,不痛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关节内部的病变(如滑膜炎症、滑膜增生、软骨下破坏及骨侵蚀等)过程并未真正停止,只有较长时间应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甲氨喋呤、来氟米特等),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所有的免疫病都不能根治,减少发病次数是关键。一方面,要把握好治疗时机,早期积极、合理地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另一方面,坚持长期服药治疗也很重要,需要维持治疗,就像高血压治疗一样。(通讯员:江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