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类风湿性关节炎缠上孩子 - 健康之初


别让类风湿性关节炎缠上孩子

核心提示:不少人认为,中老年人才会得类风湿性关节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张琳提醒大家,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现在儿童患病者不在少数,儿童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非常重要。

  6岁男孩患上类风湿关节炎

  一位6岁男童,因间断发作的多关节肿痛半年,于是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查体时发现双髋关节因疼痛活动受限,右膝关节肿大畸形、活动受限,肝脾淋巴结不肿大。B超发现双髋关节和右膝关节积液伴滑膜增厚;胸大片未见异常;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抗核抗体阳性,血培养阴性,在排除其他引起关节肿痛相关疾病后临床诊断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即俗称的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因为我们医院以骨科为诊治特长,此病在我院并不少见。”张琳对记者说,家长因孩子关节疼痛多首诊于小儿骨科,在排除骨相应疾患后转入儿科诊治。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2~4岁和8~10岁发病最为多见,此病是儿童期常见的慢性病和导致儿童失明的原因之一。

  张琳介绍,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主要有以下症状表现:

  全身型:以幼儿多见,主要症状为发热,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能自行缓解但易复发,多伴一过性多形性皮疹,常随体温升降而时隐时现。关节症状较轻,部分病例后期出现多发性大关节炎症状。

  多关节炎型: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受累关节为5个或5个以上,特征是进行性多发性关节炎,随后伴关节破坏。关节炎可由一侧发展到对侧,由小关节发展到大关节,先呈游走性,然后固定对称。发作时肿痛与活动受限,反复发作者关节发生畸形强直,全身症状较轻。

  少关节型:发病年龄常常小于6岁,女孩多见。常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和踝关节),非对称性。有时仅为一个关节受累(单关节型)。一些患者关节受累的数目在患病6个月后增加到5个或5个以上,这种类型叫做扩展性少关节炎。少数患儿伴虹膜睫状体炎。

  银屑病性关节炎:是关节炎伴发于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皮肤疾病,皮肤的改变主要局限在肘关节和膝关节,表现为片状鳞屑,皮肤改变可能出现在关节炎之前或之后,这种情况在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都是复杂的。

  别把关节炎误当生长痛

  “一些家长误把孩子的关节痛当生长痛,因此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家长应当注意鉴别关节炎与生长痛。”张琳介绍,生长痛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关节痛,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身高增长速度快,下肢骨骼增长超过了肌肉增长速度,常常因腿部肌肉、肌腱牵拉出现轻微疼痛感,个别小儿则痛得夜不能寐。这种疼痛主要发生在双下肢及膝踝关节间,多易在晚间发作。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高增长速度减慢,疼痛会逐渐减轻和消失。父母平时要注意控制孩子的活动量,减少疲劳和紧张,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良好的情绪;当下肢出现暂时性疼痛时,只要用手轻轻按摩局部,让孩子看看书,或给他们讲讲故事,让他们做些轻微的活动,稍稍活动肢体,借以分散注意力,就能有效缓解孩子的生长痛。生长痛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而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是因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引起关节炎,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皮疹、心肌炎、心包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关节疼痛以早晨最重,又称“晨僵”现象,经过活动之后,疼痛会有所减轻,如果不及时治疗,关节症状会逐渐加重,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但临床上症状多不典型,诊断主要靠影像、B超以及实验室检查,出现特征性改变,如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自身抗体阳性,以及关节X线片可见关节积液、滑膜增厚,严重时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

  “应当提醒家长的是,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成人患者就是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起病的,因此儿童患者一定要注意尽早治疗。”张琳表示,本病病程差异很大,大多数患儿关节症状缓解与复发相交替,时轻时重,有时病情平息多年仍可复发。病情严重的出现关节畸形,部分患儿会损害眼睛导致失明。

  家长应辅助孩子做好预防

  张琳提醒家长,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辅助孩子做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避免孩子受到疾病的侵犯。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加强体育锻炼。由于此病与感染关系较大,故平时要注意卫生、多运动,增强体质,减少呼吸道和肠道的感染。

  注意走路和劳动的姿势,不要扭着身体走路和干活。避免长时间下蹲,因为下蹲时膝关节的负重是自身体重的3~6倍,长时间坐着和站着,也要经常变换姿势,防止膝关节固定一种姿势而用力过大。

  应多吃含蛋白质、钙质、胶原蛋白食物,如牛奶、奶制品、大豆、鸡蛋、鱼虾、海带、黑木耳、猪蹄、羊腿、牛蹄筋等,这些既能补充蛋白质、钙质,又能生长软骨及关节的润滑液,使骨骼、关节更好地进行钙质的代谢,减轻关节炎的症状。

  精神压力过大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因此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好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压力。让孩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保持正常体重,适时补钙,防止过度疲劳,积极锻炼身体会对孩子的健康有帮助。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