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存在“碘麻烦”? - 健康之初


你是否存在“碘麻烦”?

核心提示:碘过量虽然并不能使体内碘含量成倍增加,但是,如果高碘状态持续存在,为了保护机体免受损伤,钠-碘运体(NIS)将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大量的碘不能使用,最终随尿液排除。一段时间后,甲状腺组织中碘含量减少了,甲状腺激素也减少了。

  碘!虽然在人体中只需要20-50毫克,只有一汤匙之多,却与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人体内70%—80%的碘集中于甲状腺体,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其余分布在循环血液中。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储备的碘可以用2个月之久,在碘缺乏的早期,碘储备和机体的强大调节机制尚可保证甲状腺正常运作。长期碘缺乏后,甲状腺素的合成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健康失衡,发生一系列障碍,统称为碘缺乏病(IDD)。

  碘还在脑发育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在脑发育期,甲状腺激素是主要的调控因子,负责促进神经元的增殖、迁移、分化和功能完善。碘缺乏,甲状腺激素降低,就会导致大脑生长发育落后,脑重量减轻,沟回减少,大脑皮质变薄等,造成儿童智商低下。

  事实上,甲状腺对于碘的摄入有严格的控制机制,来防止碘对人体造成损伤。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实甲状腺细胞对于碘的摄取受钠-碘运体(NIS)调控,NIS是一种糖化膜蛋白,在身体中是搬运工的角色,主要负责从血液向甲状腺细胞运转送碘,使细胞内碘浓度高于细胞外的20-40倍,当机体摄入过量的碘时,身体就会抑制NIS生成,从而减少对碘的摄取。

  碘过量虽然并不能使体内碘含量成倍增加,但是,如果高碘状态持续存在,为了保护机体免受损伤,钠-碘运体(NIS)将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大量的碘不能使用,最终随尿液排除。一段时间后,甲状腺组织中碘含量减少了,甲状腺激素也减少了。

  这时候,为了维持甲状腺的正常运行,机体又上调NIS的含量,增加碘的供给。于是,身体在自我调节与高碘抑制作用的反复折腾中,最终发生异常,从而造成甲状腺损伤,引起高碘甲状腺肿等不良反应。高剂量下的并发症。

  早在1983年,学者ManyM.C在动物实验中就曾发现,多余的碘在被氧化、有机化后,可能对碘缺乏的甲状腺细胞产生毒性。

  人体内的碘有80-90%来自食物,经肠道吸收后,在细胞外液游离,随后大部分被甲状腺迅速捕捉,小部分随唾液、尿液及汗液等一起排出体外。突然性的补碘,身体就会生过多的甲状腺激素。这种症状在医学上成为“碘性甲亢(IIH)”,是最常见的一种补碘并发症。此外,比较常见的还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

  国际上公认的碘研究成果显示,碘的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成U字形的关系,碘摄入量的过高与过低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群尿碘水平在100~200微克每升是碘营养最适宜状态,处于这一状态下,碘缺乏病和高碘疾病的发病率是最低的,而高于300微克每升则认为是摄碘过量。150微克/每日的摄取被认为是比较合适的。

  此外,甲状腺的生理功能同时受大脑和甲状腺的双重调节,大脑通过下丘脑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调节甲状腺活动,而甲状腺又向大脑反馈自身需求,这种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身体根据生理需要摄取碘。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