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先心病孤儿异国收养 - 健康之初


南京先心病孤儿异国收养

  刚刚过去的暑假,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接待了一批从海外归来的“亲人”――曾经在该院生活过的孤儿。

  据了解,从1983年我市办理全国第一例涉外领养手续至今,已有1093名孤儿被国外家庭领养,包括美国、荷兰、意大利、芬兰、英国、加拿大、瑞典等16个国家。

  近30年来,这些孩子在国外的生活状态如何?对曾经生活的南京怀有怎样的感情?日前,记者进行了采访。

  现状:被国外家庭收养的孤儿40%以上有残疾

  市社会儿童福利院院长朱洪说,回归家庭是每个孤儿的最大心愿和梦想,小龄的正常孤儿在国内能很快找到领养家庭,超过三岁的大龄孤儿、有残疾或疾病的孤儿在国内很难找到领养家庭。

  “智力好一些,有轻度伤残,经过训练后能够生活自理的,国外家庭还是愿意领养的。”该院副院长朱书翠告诉记者,他们院的很多大龄、残疾孤儿在海外都找到一个温暖的家。

  “近30年被国外家庭收养的1093名孤儿中,相当一部分有不同程度身体残疾或疾病,如心脏病、兔唇、肢体残疾、听力障碍等。”朱洪说,这些残疾儿童占福利院残疾儿童总数40%以上,如2010年就有90多名残疾孩子被国外不同家庭领养。

  据介绍,中国孤儿到国外生活后,相关国家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工作者,会以电话、家访、定期聚会等多种形式,对孩子们的生活情况进行跟踪了解,然后把收集整理后的情况及时反馈给被领养的国内福利院。

  收养家庭:“孩子是上天赐给我的最好礼物”

  昨天,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着一张张溢满幸福的“全家福”。“全家福”上,家庭成员虽然肤色不同,但都笑容满面。

  有的孩子在国外打工,主动照顾残疾的养父养母,非常孝顺;还有的孩子在国外小有名气,经常回来帮助福利院更小的孩子……在采访过程中,儿童福利院保教科的老师们如数家珍地说着孤儿们国外生活情况,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金雅妮出生于2007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2008年,来自美国的一对夫妇领养了小雅妮。小雅妮到美国后,经过精心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基本治愈,与养父母建立了很好的感情,互相信任。”该院保教科工作人员王群说,每年暑假,这对美国夫妇都会带着孩子来福利院,让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惊讶的是,雅妮英语说得非常流利,汉语也说得不错,还用中文跟孩子交流在美国的生活趣事。

  2011年,这个美国家庭又从福利院收养了一个烫伤致残的孩子,专门请了康复师给孩子治疗恢复。“孩子治疗的效果不错,烫伤部位正在恢复。” 前不久,来自美国的收养机构发来了反馈报告。

  儿童福利院曾收养了一个1岁的残疾男孩,遗弃孩子的家长在留言中说:“孩子得了眼癌,没办法治疗了”。然而,经医院检查,孩子眼病并没有那么严重。后来,孩子被美国一家庭领养后,经过悉心治疗,视力基本得到了恢复。

  “眼疾基本痊愈,孩子除了今后不能开飞机外,从事其他工作都不受影响”。前不久,这个美国家庭发来了孩子的治疗结果,并在邮件中特意写下“孩子是上天赐给我的最好礼物,让他们幸福地成长”的祝福。

  “美国、英国、瑞典等国的医疗条件相对国内好很多,领养家庭大多经济条件也不错,像这个残疾孩子通过治疗逐步康复的例子也很多。”王群说。

  海外孤儿:“无论走到哪里,不忘养育之恩”

  “无论走到哪里,不忘养育之恩”。前不久,当18岁的蒋金重返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的时候,对曾经照顾过她的人,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

  该院保教科科长毕文莉说,蒋金从小就被遗弃,是在福利院长大的。因为是乙肝携带者,又黑又小,一直没有家庭愿意领养。按照政策,超过14岁就不能够被领养了。幸运的是,在中国收养中心组织的第一次“希望之旅”活动中,她的多才多艺打动了一个美国家庭,还差两个月就14岁的她被领养了。

  “没有福利院,没有社会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蒋金告诉记者,在国内受过的良好教育,让她在美国的学校中游刃有余,业余时间还出去打工,这次回家的费用就是打工挣来的。

  “这次回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福利院的叔叔阿姨帮我看看男朋友,顺便请他们吃饭。”在俄勒冈州一所大学读一年级的蒋金大方地说。

  蒋金告诉记者,她在美国,通过当地的收养中心,认识了蒋黄蓉、许秋燕、沈友等一些从南京福利院走出去的孤儿,她们会定期聚聚,一起回忆在南京的那段难忘的日子,还经常给国内福利院的叔叔阿姨打电话或发邮件,告诉他们在国外的生活、学习情况。

  儿童福利院:“希望这些孩子是南京同世界各国民间友好往来的纽带”

  “带些南京的泥土回去,让孩子记住曾经出生的地方,不要忘记中国根。”去年,美国的一对夫妇领养孩子后,特意从福利院取走了一些泥土。一家名为生命线的美国收养机构的工作人员夏文光(中文名)对记者说,国外家庭并不忌讳孩子的身份,等孩子懂事后,大都会告诉他们的身世,还鼓励回中国寻亲。

  “通常这些孩子在10岁左右,会由养父母带到国内寻找亲人,每年有10余例。”王群说,遗憾的是,这几年孩子们都没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蒋金告诉记者,她不打算寻找亲生父母了,养父养母对自己很好,也很疼她,生活得很幸福。既是中国人又是美国人的双重身份让她感到非常自豪,无论将来在中国或美国生活,都要懂得感恩,努力地回报社会。

  “来自不同国度的‘爱’,改变了不幸成为孤儿的孩子们的人生。”朱洪感慨地说,从反馈情况来看,这些孩子在国外生活得还是不错的,而且仍与福利院有着密切来往,希望这千余名孩子成为南京同世界各国民间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责任编辑:李文艳)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