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心理原则影响钱包
每个人都有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 芝加哥大学萨勒(Thaler)教授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阐述了钱的来源经过心理的划分产生不同的意义。同样是100元,是工资挣的,还是彩票赢的,或者路上拣的,应该是一样的,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却不然。
一般来说,人们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这证明了人是有限的理性:同样是100元,但在我们的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
规避“小数定律”和“赌徒谬误” 在统计学和经济学中,大数定律是不确定情形下各种经济判断的基石。“小数定律”和“赌徒谬误”是导致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常常迷失的巫婆。“小数定律”——人们通常会忽视样本大小的影响。
例如,某个厂长连续两年取得好业绩,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该厂长的业务能力很强;但实际上,这两年也许恰好是宏观经济比较理想的年份,任何人都会取得好业绩。
“赌徒谬误”——在抛掷硬币时,如果连续抛掷10次硬币都是正面,那么人们会觉得下一次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很大;实际上,每次抛掷硬币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概率都是50%,它与已经出现过多少次正面没有关系。
警惕自我戏弄的“如意算盘”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高估渴望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低估自己不希望发生事件的概率。这种如意算盘是投资的陷阱。我们在决策之前,应该问自己,所做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的观察还是期望。
损失和获得并不是绝对的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Kahneman)的“前景理论”告诉人们:在面临获得的时候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偏爱风险,所以改变评价得失时所使用的视角,就会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态度。
人们最终追求的是幸福,而非金钱 我们赚取更多的金钱,目的并不在于累积金钱的数量,而是为了用金钱兑换更多的幸福感。但金钱能够购买的幸福是有限的,轰轰烈烈的幸福往往消失得也很痛快淋漓。在经济萧条时,与其绞尽脑汁地打捞贬值的金钱,不如盘点一下身边点点滴滴的细腻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