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方式规范,血压不到140/90,为何仍被诊断为高血压? - 健康之初


测量方式规范,血压不到140/90,为何仍被诊断为高血压?

核心提示:测量方式规范,血压不到140/90,为何仍被诊断为高血压?

年关,年关,过年是很多人需要小心度过的一个关口,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更是。每到过年,大鱼大肉,推杯换盏,熬夜守岁,觥筹交错,……,都是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

已经获得明确诊断的患者还好,一般情况下,大多都会在饮食和生活作息上小心注意,同时很多人也能做到按时用药。有一类人其实更危险,已经身患疾病而不自知,继续之前的不良生活方式,最终可能导致一系列心脑血管事件突发。

微信图片_20180427111822.jpg

我国高血压知晓率仅51.6%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揭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标化率23.2%),而知晓率仅为51.6%。也就是说:粗略计算,我国成年人每10个人中将近有3个人罹患高血压;而高血压人群中,又有将近一半人自己并不知晓已患病。

同时,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分别为45.8%和16.8%!这两个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能侧面反映出高血压人群的生存率和死亡风险情况。

我国高血压知晓率为何比较低?究其原因,日常生活中,高血压的症状初期比较轻微,容易与其他因素混淆,大多表现为头晕、头痛等甚至没有明显症状,睡眠不足、感冒、压力过大、低血压等都可以表现出相似症状,因此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测量规范,血压不到140/90,为何仍然被诊断为高血压?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等高发人群,对基础的高血压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例如备上一个家庭用的电子血压计,方便随时测量。但是,这里面也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误区。

日前有网友咨询:我在家测量的血压不到140/90,测量姿势标准,测量之前心情平静,无饮食,无运动,无剧烈情绪波动,取的也是非同日3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说已经完全避开了所有自行测量容易踩的坑,堪称教科书式的操作,为何之后仍然被确诊为高血压?

测量方式标准且规范,血压不到140/90,为何仍然被诊断为高血压?

这位网友的疑惑其实很容易解答。还是因为他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不了解。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问题就出在这个“诊室血压”的关键词上。

所谓的诊室血压,指的是患者在医疗机构测量的血压数值,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亦是最容易被患者接受的血压测量方法。

自己在家测量的血压并不是诊室血压,因此140/90的标准就不完全适用了。临床中,确实有也不少患者在家血压测量正常,而诊室血压却超标,甚至两个数据可以差距极大(当然这类情况比较复杂,还包含了部分“白大衣高血压”患者)。

对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于高血压的诊断制定了不同的标准。

诊室血压:平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家庭血压:平均收缩压≥135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

动态血压:白昼平均收缩压≥135mmHg和/或舒张压≥85mmH,夜间平均收缩压≥120mmHg和/或舒张压≥70mmH;或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

当患者血压≥160/100mmHg且危险层级被评为中危及以上时,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根据上面的数值我们可以看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不是固定的140/90mmHg,测量方式不同,标准也不相同。其中诊室血压的诊断标准最高,家庭自测血压略低,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则更低。

文中前来咨询的那位网友,在家自测血压平均136/85左右,自以为处于正常血压的高值状态,问题不大,之后却在常规体检中测得血压146/92,复检仍然超标,被诊断为高血压,开始遵医嘱进行积极干预。

目前,高血压的发病率包括青中年群体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家自量血压时,一旦达到平均收缩压≥135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就要予以足够重视了,潜在高血压的风险很大,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遵医嘱治疗干预!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