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治未病”,安然度过“多事秋” - 健康之初


秋季养生“治未病”,安然度过“多事秋”

核心提示:秋天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夏冬过渡季节,天气的转凉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病,因此,要想安然度过“多事之秋”,必须要重视秋季养生。秋天包括初秋、中秋、晚秋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养生侧重点也各有差别。

转眼间漫漫长夏已过,秋风吹拂、秋雨绵延的秋天来到了眼前。秋天是灿烂丰收的季节,但同时,秋天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夏冬过渡季节。天气的转凉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病,因此,要想安然度过“多事之秋”,秋季养生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秋天包括初秋、中秋、晚秋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养生侧重点也各有差别。

 

初秋:防暑降温防湿热

俗话说,“寒有三九,热有三伏”,而第三伏通常在立秋之后,故素有“秋老虎”之说,初秋虽至,夏热仍未消散。这个时期的养生要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加之时有绵绵细雨,湿气较重,还应注意防湿热之邪入侵体内。

不可在阴凉潮湿之地过长时间停留、休息,避免淋雨或冷水浴,夜间要注意盖好腹部,防止着凉;在饮食上要特别注意洁净卫生,避免病从口入,不吃未清洗的瓜果,慎食冷饮冷餐,防止湿热交织的气候将霍乱、肠胃炎等疾病带入体内;多进温食热食, 常吃些赤小豆、白扁豆、山药等健脾除湿药食两用之品。

581158225_medium.jpg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中秋:养阴防燥润肺胃

白露过后,天气逐渐转凉,秋风不止吹散了暑气,还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走了。这个时期的气候特征是“燥”,燥邪最易伤肺伤胃,加之此时人体汗液蒸发较快,常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现象。故养生应该以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为重点。

室内注意保持一定湿度,及时补充水分,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耗散津气津液。饮食上要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梨、荸荠、银耳、萝卜、香蕉、蜂蜜、核桃仁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的药食两用之品。此外还应注意皮肤的保湿,可涂护肤霜防止皮肤干裂。

 

583807369_medium.jpg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晚秋:防燥防凉重锻炼

中秋过后,秋风萧瑟,天气彻底变凉,甚至气温突降,寒潮来袭,这种燥气与寒气同在的气候,中医称为“凉燥”。这个时期最容易引发慢性气管炎、 肺气肿、 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心脑血管疾病也最容易在这个时期诱发或加重。故养生的重点不止要防止燥邪入侵,还应预防寒邪伤人。

应重视参加冷水浴等耐寒锻炼,注意顺应气候逐渐增加衣物,不要一次增加太多,让机体提高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对于老年人而言,不仅要坚持服用药物,还应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且适合自己的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跳健身舞等,增强抵抗能力,预防感冒,以避免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751436623_medium.jpg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秋季每个阶段都应注意的养生事宜

1.养心神,平秋气

中医认为,心神的稳定、平和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环节。养生应重养心,不仅要“静”养心,还要“动”养心。“静”可通过练字、绘画等方式静心敛气,保持心情平静;“动”可通过登高秋游等方式赏观自然,旷心怡神。

另一方面,秋天的萧瑟之景很容易让人触景生情,产生哀愁与伤感等不良情绪,导致心理上的疾病。因此秋天要特别注意调节情志,避免不良情绪刺激,保持乐观与平和的心境。

 

2.调起居,足睡眠

秋季以阴气变重、阳气渐藏为主要特点,人体的阴阳之气也随之变动,在起居上宜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应适时调整作息时间,早睡以养阴,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肺,呼吸新鲜空气,以减弱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古人云:“秋冬养阴。”若能顺应秋季的气候正确调养,就能使机体敛足阴气,从而提高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冬天的来临。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