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临床常见类型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plus)
脑梗死的发生与三高、肥胖、风湿性心脏病、各种原因的脱水等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脑梗死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调查表明,我国每年约有240万人新发脑卒中,每年约110万人死于脑卒中,目前现存的脑卒中患者约1100多万人,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占全部脑卒中的70%。
脑梗死的致死致残率很高,不但给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给患者和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目前“FAST”仍是国际公认的脑卒中筛查原则。
F(Face):要求患者微笑看嘴角是否歪斜;
A(Arm):要求患者举起双手,看患者是否有肢体麻木无力现象;
S(Speech):请患者重复说话,看是否言语表达困难或者口齿不清;
T(Time):明确记下发病时间。
通过FAST四项筛查,可以迅速识别和转运可疑脑卒中患者,也是对患者进行后续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关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意见,AIS的诊断的流程主要分为以下5个方面。
1、首先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确诊脑卒中;
2、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价脑卒中严重程度;
4、是否有溶栓适应症或禁忌症;
5、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病因分型。
AIS的治疗主要包括再灌注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其中,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
1、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包括静脉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但国外尿激酶只推荐用于临床试验。
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如下:
①年龄18 ~80岁;
②发病4.5 h以内;
③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 h,且比较严重;
④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
⑤既往MRI发现有少量微出血灶(数量1~10个);
⑥合并镰状红细胞病;
⑦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于存在静脉溶栓禁忌证或静脉溶栓无效的大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治疗是有益的补充或补救措施,但最好在发病6 h达到再灌注(溶栓)血流2b/3级,而6 h以后的血管内治疗有效性还不确定。
机械取栓的适应证如下:
①脑卒中前mRS评分为0分或1分;
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③发病4.5 h内接受rt- PA溶栓;
④梗死是由颈内动脉或近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引起的;
⑤年龄≥18岁;
⑥NIHSS评分≥6分;
⑦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 ASPECTS)评分≥6分;
⑧发病6 h内开始治疗(股动脉穿刺)。
2、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治疗方式,最常见的就是阿司匹林的应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给出了用药意见:
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AIS患者,在发病后可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 mg/d,急性期后可改为50~150mg/d;
如果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可选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
对于溶栓治疗后的患者,阿司匹林可在溶栓24 h后开始使用;
轻型AIS患者(NIHSS评分≤3分)在24h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d,有助于预防症状发病至90d的早期卒中复发,但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
不推荐替格瑞洛代替阿司匹林用于轻型卒中的急性期治疗。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plus)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极大,患者和家属要及时鉴别和就医,把握好黄金救护时间窗,争取在60min内就能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时间越早,获益越大,预后越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