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起源于国外,但已经消亡了!为何国内还在用?
最近这两天,有同事失眠了,说自己神经衰弱;有同事食欲不振,也说自己神经衰弱;就连小编自己也有点神经衰弱了!但神经衰弱,你真的懂吗?如果我告诉你,神经衰弱本来是西方用语,而如今西方早已不使用这个词汇了,你会怎么想?
神经衰弱在国外的消亡史
1868年,美国神经学家彼尔德首次作出医学诊断:神经衰弱是工业化导致的神经力量耗损和衰弱,多见于社会中上层的脑力劳动者。
这位神经学家为了全面地描述这一疾病,竟然一口气列出了50多个症状,如失眠、多梦、厌食、头疼、耳鸣、烦躁、腹胀、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
这也注定了神经衰弱的争议性!
20世纪40年代起,科学严谨的美国精神医学家终于良心发现,一看病就给人诊断神经衰弱,也太不专业了吧!毕竟这50多个症状不加区分,实在太笼统了,于是业内争议不断!
1980年,在对西方影响力巨大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里,取消了神经衰弱的临床诊断,代之以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这意味着,无论是从诊断的精确性,还是从治疗的针对性上,疾病细分都更有效。
2013年,在被誉为精神疾病诊断“圣经”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中,神经衰弱依旧不在疾病之列。从此,神经衰弱更是消失在西方的晚霞中。
神经衰弱在中国是什么情况呢?
20世纪30年代,上海《同济医学季刊》这样写道:“神经衰弱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疾病,影响了中国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这是神经衰弱在中国最早的记录,这样的描述仿佛也注定了它的流行!
众所周知,精神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很深的耻辱烙印,即便如今也不被人看好。它不只影响患者本人,还会影响家庭,甚至家族的声誉,而神经衰弱作为一种公认合理又比较轻描淡写的疾病,逐渐成了代名词。
中医的虚弱、气血两亏和阳气不足等也慢慢融入到神经衰弱的概念体系当中,这使得神经衰弱越来越大众化。大众到什么程度呢?
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提出在1958年到1962年的中国第一个精神健康五年计划中,消除神经衰弱是三大目标之一。1979 年,第一版北医《精神病学》则把神经衰弱放在第一位,认为这是最常见的神经病症。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医学的发展,神经衰弱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也慢慢衰落了。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精神病学家制定了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很多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的病人,被发现是抑郁症、失眠症或是焦虑症患者,而这些患者被对症治疗后,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1992年,由于中国学者的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中,神经衰弱仍被归类为一种神经性障碍。只是,世卫组织对神经衰弱的定义比中国更为严格。此版《国际疾病分类》沿用至今!
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里,神经衰弱仍被单独列出,属于神经症的诊断之一。此版标准也至今延用!
在2009年出版的第五版北医《精神病学》,仍保留了神经衰弱的篇章,只是放在了神经症的最后一章,并且篇幅大幅减少。
神经衰弱的现状
在“2015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公开表示,中国神经衰弱的概念仍然流行,依然会被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所以如果被内科医生诊断为神经衰弱的话,最好再去精神科看看,是否患有抑郁症等。由此可见,其他精神疾病还是容易被误诊为神经衰弱。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后来使用的神经衰弱概念,和美国修正的慢性疲劳综合症非常相似,即是一组以疲劳为主要表现的不能以休息解决的障碍,以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常见症状有乏力、注意力难于集中、失眠、记忆力不佳、容易疲劳和对声、光刺激或细微的躯体不适特别敏感等。
相同的疾病,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就要引入一个新名词,它就是文化精神病学。所以对于应该采用什么疾病名称,是继续沿用中国的神经衰弱,还是采纳美国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仿佛都不太重要了,因为人类对于这类病症描述已经越来越精准!
神经衰弱是最具文化特点也最具争议的疾病之一,作为有文化内涵的小编,还是喜欢使用神经衰弱,只是这里的神经衰弱是早已把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排除在外的疾病描述。经常加班熬夜的小编,真有点神经衰弱了,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