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CCCP&SCC|董吁钢:血运重建年代,硝酸酯类药物可忘记吗?
2018 南方心血管会议,董吁钢教授的话题不禁引人深思,血运重建年代,硝酸酯类药物是否还有应用的必要性?答案是肯定的,硝酸酯类药物的作用不可替代!
血运重建后,存在着广泛的血管炎症、血管中度狭窄、血管痉挛等现象,PCI术后不完全血运重建仍广泛存在,术后患者仍存在心绞痛和无症状心肌缺血,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我们的专家共识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只要存在缺血性证据,无论临床症状以及是否实施了PCI等血管重建术,都应使用硝酸酯类药物。
实际上,临床中硝酸酯类药物的应用并不规范,无论是完全血运重建还是不完全及没有血运重建的患者,只要没有症状就不用硝酸酯类药物。临床工作中,有多少病人进行了心肌缺血的评估?检出率又有多少呢?血运重建后斑块不稳定如何判断有可能发生冠脉痉挛?这些都没有较好的方法进行判断,所以,在规范化应用硝酸酯类药物的同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症状进行剂量调整。
常规剂量扩张静脉,使心回血量、心室容积、左心室灌注压及收缩压下降,心室壁张力、心肌前负荷下降;中等剂量可以扩张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再大剂量,可以扩张小动脉,使阻力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共识推荐,长期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必须偏心给药,保证8-12 h的无硝酸酯时期,避免耐药性的产生。但问题来了,如果在空窗期内患者心绞痛发作,是否要增加剂量?董吁钢教授指出: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是的,当没有办法保证偏心时,空窗期可以给药,含巯基类的药物并没有起到较好的效果,以患者症状为主,可以增加硝酸酯类药物的给药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