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是骨质增生的表现吗? - 健康之初


足跟痛是骨质增生的表现吗?

核心提示:劳动强度大、走路较多、体重过重、足超负荷负重,足底筋膜劳损机会也就会相应增多,跟痛症较易发生。现在普遍认为跟骨骨刺只是跟痛症的可能原因,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不能错误地认为跟骨骨刺等同于跟痛症。

  最近有网友咨询健康之初,跳了一段时间的广场舞却出现了足跟痛,不红不肿,就是一走一跳就疼痛难忍。这时候去医院一拍片,哦,原来是足跟长了“骨刺”(骨质增生)了。足跟痛是因为骨质增生引起的吗?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跟痛症。

  跟痛症以跟下痛最常见

  跟痛症以中老年人及体重较胖者多发,是足底进筋膜受到长期、持续、过大地牵拉而在足跟处发生慢性劳损,导致慢性炎症,出现疼痛。跟痛症的特点是起病缓慢,行走之初局部疼痛,行走困难,坚持短距离行走数分钟后疼痛缓解,长距离行走后疼痛加重。可一侧或两侧发病,可分为跟内痛、跟后痛、跟下痛,以跟下痛最常见。跟骨侧位X 线片可能看见跟骨底面结节前缘有大小不等骨质增生,即骨刺。

  跟痛症与骨质增生没必然联系

  劳动强度大、走路较多、体重过重、足超负荷负重,足底筋膜劳损机会也就会相应增多,跟痛症较易发生。现在普遍认为跟骨骨刺只是跟痛症的可能原因,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不能错误地认为跟骨骨刺等同于跟痛症。但是跟骨骨刺一旦形成势必对周围腱膜、足跟脂肪垫形成潜在刺激,累积性刺激造成跟骨骨刺周围组织水肿增生增厚,进而刺激神经成为跟痛潜在致病因素。

  西医治疗跟痛症

  1 肢体锻炼:主要包括足底筋膜牵拉和跟腱牵拉锻炼。由于足底筋膜牵拉有助于炎症的消退,每天反复的牵拉跟腱、足底筋膜是减轻跟痛症患者疼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 使用足底垫、跟骨垫,能减少或分散跟骨撞击的应力,缓冲和支撑跟下的纤维脂肪组织从而起到治疗跟痛的效果。

  3 肢体固定:疼痛严重时,可用夜间夹板或石膏托固定踝关节背伸5°~10°,以免使足底筋膜在夜间痉挛,晨起活动时引起疼痛。

  4 体外震波治疗:此疗法可促进足跟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了局部炎症的减退,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5消炎镇痛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消炎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对大多数跟痛症的急性疼痛发作和长期疼痛是有效的。但是此类药物胃肠道反应比较强烈,既往有消化疾病病史患者慎用。

  6 局部封闭:当大多数保守疗法失败时,许多临床医生借助于此疗法。本疗法短期内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可能引起足底腱膜、跟腱断裂及足跟脂肪垫的退化,所以需慎重使用。

  7 手术疗法,极少数患者经过6 个月以上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软组织松解、跟骨骨刺切除。骨刺切除不是手术治疗的首要目的,但是在做软组织松解手术同时将跟骨骨刺一并切除还是有必要的。

  中医治疗跟痛症

  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

  传统中医对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

  中医分析类型

  一、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三、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肾精亏虚也可导致足跟痛,称为肾虚性跟痛症。平时注意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调节情志,补肝肾、壮骨舒筋。中医膏药足跟痛安.康.膏法,可滋养脾胃,活络经络,消炎镇痛,消除无菌验证的作用,成为目前较多的选择。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