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治疗不能忽视护理 - 健康之初


骨折 治疗不能忽视护理

核心提示:骨折是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位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质尚可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骨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和身体的任何部位。老年人由于骨折疏松,容易骨折,小孩跌倒不容易骨折,“老怕跌”就是这个意思。骨折可以发生在四肢,也可以发生在脊柱,头颅等,不同的部位可以出现不同的症状。

  骨折是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位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质尚可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骨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和身体的任何部位。老年人由于骨折疏松,容易骨折,小孩跌倒不容易骨折,“老怕跌”就是这个意思。骨折可以发生在四肢,也可以发生在脊柱,头颅等,不同的部位可以出现不同的症状。

  一、牵引术与护理

  牵引术是利用适当的持续牵引力和对抗牵引力达到整复和维持复位的治疗方法。在骨科治疗中应用广泛。牵引方法包括皮牵引、骨牵引和兜带牵引。

  护理措施:

  (1)加强生活护理:持续牵引的病人往往活动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应协助病人满足正常生理需要,如协助洗头、擦浴,教会病人使用床上拉手,床上便盆等。

  (2)保持有效牵引:

  ①皮牵引时胶布绷带有无松脱,扩张板位置是否正确;若出现移位,应及时调整。颅骨牵引时,每日检查牵引弓,并拧紧螺母,防止牵引脱落。

  ②牵引重锤应保持悬空,牵引重量不可随意增减或移去,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

  ③牵引绳不可随意放松,也不应有其他外力作用,以免影响牵引力,

  ④保持对抗牵引力量。颅骨牵引时,应抬高床头;下肢牵引时,应抬高床尾15~30cm。若身体移位、抵住了床头或床尾,应及时调整,以免失去反牵引作用。

  ⑤始终保持正确位置,牵引方向与肢体长轴应成直线,以达到有效牵引。

  (3)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皮牵引时,密切观察病人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检查局部包扎有无过紧、牵引重量是否过大。若局部出现青紫、肿胀、发冷、麻木、疼痛、运动障碍以及脉搏细弱时,应详细检查、分析原因。

  (4)局部皮肤护理:注意观察胶布牵引病人胶布边缘皮肤有无水疱或皮炎。若有

  水疱,可用注射器抽吸并给予换药;若水疱面积较大,应立即去除胶布,暂停牵引。

  (5)预防感染:骨牵引时,穿针处皮肤应保持清洁,以无菌敷料覆盖。每日用75%乙醇消毒针刘眼处,以防感染。若牵引针有滑动移位,应消毒后予以调整。

  (6)避免过度牵引:对骨折或脱位病人,应每日测量牵引肢体的长度,以免牵引过度。在牵引数日后床边X线透视或拍片了解骨折对位情况,并及时调整。牵引重量可先加到适宜的最大量,复位后逐渐减少。对关节挛缩者,应以逐渐增加为原则。部位不同、牵引重量也有所不同,如股骨骨折时,为体重的1/10~1/7;小腿骨折为体重的1/15~1/10;上臂骨折为体重的1/20~1/15。

  (7)预防并发症:对于牵引病人应注意观察并预防足下垂、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二、石膏绷带固定后护理

  石膏绷带是常用的外固定材料之一。常用的石膏类型可分为石膏托、石膏夹板、石膏管形、躯干石膏及特殊类型石膏等。

  石膏干固后的护理

  1)病情观察

  ①观察皮肤色泽、温度:石膏边缘处皮肤有无颜色和温度改变,有无压疮。对于石膏下皮肤可借助手电筒和反光镜观察。

  ②末端血液循环:观察石膏固定肢体的末端血液循环情况。

  ③石膏:有无潮湿、污染、变形、或断裂;有无过紧或过松。

  ④感染迹象:注意有无生命体征变化、石膏内有无异味,有无血象异常等。

  ⑤石膏综合征:注意躯体石膏固定的病人有无持续恶心,反复呕吐,腹胀及腹痛等石膏综合征表现。

  ⑥出血或渗出:注意石膏下有无出血或渗出。若血液或渗出液渗出石膏外,用笔标记出范围、日期,详细记录,并报告医师。必要时协助医师开窗以彻底检查。

  2) 皮肤护理:对石膏边缘及受压部位的皮肤予以理疗.保持石膏末端暴露的手指和(或)足趾、指和(或)趾甲清洁,以便观察。

  3)石膏清洁:保持石膏清洁干燥,石膏污染时可用布沾洗涤剂擦试,清洁后立即擦干。及时更换断裂、变形和严重污染的石膏。

  4)石膏切开及更换:肢体肿胀时,可将石膏切开。石膏管型固定后,若因肢体肿胀消退或肌萎缩而失去固定作用时,应予重新更换,以防骨折错位。

  5)预防并发症:石膏固定常见并发症包括缺血性肌挛缩或肢体坏死、压疮、坠积性肺炎、废用性骨质疏松及化脓性皮炎等。应注意观察末梢循环,保护骨隆突部位,避免受压。定时翻身、叩背、咳痰。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6)功能锻炼:每日坚持主动和被动活动,防止肌萎缩、关节僵硬、废用性骨质疏松。指导病人加强未固定部位的功能锻炼,如臂部石膏固定者可活动肩关节及指关节。固定部位可进行肌等长收缩。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尽可能生活自理,以增进病人的独立感及自尊。

  7)石膏拆除:拆石膏前需向病人解释,石膏下的皮肤一般有一层黄褐色的痂皮或死皮、油脂等;其下的新生皮肤较为敏感,避免搔抓,可用温水清洗后,涂一些润肤霜等保护皮肤,每日按摩局部。由于长时间固定不动,开始活动时肢体可能产生一些新的不适或疼痛,以后逐渐减轻。

  三、骨折后的家庭护理

  患者做过石膏或夹板固定以后,最好在医院观察几天。如立即就回家的,要注意观察受伤肢体的末梢循环,每隔一两个小时看一次,看手指或脚趾有无发紫,询问病人有无肢端麻木。用指尖轻轻按压病人的指(趾)甲,如放松后很快充血红润,说明末梢循环良好,否则应警惕。试着扳动伤肢的手指或脚趾,看有无剧痛。如有这些症状,或发现皮肤起水泡、感觉减退,可立即自行解除石膏、夹板,并尽快到医院复诊,以防肢体坏死的严重后果。如有伤口,伤后三四天疼痛不见减轻,反而加重,并伴有发热,可能是感染,要及时到医院复查、换药。

  骨折患者洗澡不便的,可改为擦浴。包石膏者,注意防止石膏沾水变软,失去固定作用。会阴附近的石膏,要防止尿液及粪便的污染,卧床和小儿患者尤其要当心。衬衣裤要经常更换,保持皮肤清洁。衣袖及裤管应肥大。也可根据伤情改制衣服,如将患侧裤管剪开,装上纽扣或拉链,可以顺利穿脱。两上肢骨折的病人,可将马甲剪成前后两半,用纽扣或系带扣扎,再套上长袖套。手指、脚趾血液供应差,寒冷季节作石膏固定后,可缝制棉手套或棉脚套保护。脱衣服时应先脱健侧,穿衣服时先穿患侧。

  骨折患者应睡硬板床或绷紧的棕床,铺中等厚度的垫子,以利于维持石膏的形状。睡眠时带石膏翻身不便,家人应予协助。骨折患者一般都要抬高伤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要点是提高整个伤肢超过心脏水平,末端高于近端。

  关节固定时间久了,其内部、上下肌肉之间,以及肌腱周围可发生粘连,导致关节僵硬,活动不利。肌肉老是不动,也会萎缩,肢体慢慢变细、无力。为了减轻这种情况,骨折复位后4~5天,肿胀开始消退之际,就要开始功能锻炼。在伤情许可、不影响肢体固定的前提下,尽量活动身体未固定的每一部分。运动量和运动方式根据各人的身体情况和习惯而异。固定部位的肌肉可不时用劲、放松。这样虽不活动关节,却可增加肌肉力量,防止萎缩。病人自己,或由家人帮助,经常在固定部位的上下端做些轻柔的按摩,活动未固定的关节。一旦解除固定,即应抓紧时间,循序渐进地锻炼功能,将关节活动开来。起初关节比较僵硬,肌肉无力,伤在下肢的,为防止跌倒,要搀扶行走,以后可使用拐杖。锻炼时不能怕痛,注意持之以恒。

  骨折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到医院复查。不宜自作主张,提前或推迟解除石膏、夹板或牵引。

  对于骨折患者,要在饮食上多下功夫,做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以刺激食欲。手臂活动不便的要喂饭。适当多吃一些辣椒、西红柿、苋菜、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

  有些人认为,骨骼中含有较多的钙质,让伤员多吃些含钙丰富的食物如骨头汤之类,可以加快愈合。但根据医疗经验和实验研究,均未发现骨折伤员需要额外补充钙质的证据。据最近研究,骨折患者可能需要补充锌、铁、锰等微量元素。

  这几种微量元素,有的参与组成人体代谢活动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胶原和肌红蛋白的原料。经测定,骨折后病人体内其血清浓度均明显下降。因此,设想在骨折早期适当补充这类元素,可能有利于愈合。动物肝脏、海产品、黄豆、葵花子、蘑菇中含锌较多;动物肝脏、鸡蛋、豆类、绿叶蔬菜、小麦、面包中含铁较多;麦片、芥菜、蛋黄、乳酪中含锰较多。

  骨折早期因忧思少动,气机郁滞,无力推动,常有大便秘结,卧床病人更多见。宜多食含纤维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进排便的食物。必要时服用通便的药物,如麻仁丸6~9克,每日1~2次;或液体石蜡20~30毫升,每晚一次。便秘多天粪便郁积太多,腹胀腹痛,可用番泻叶30克,泡水代茶饮,每日一次。卧床病人易发生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宜适当多饮水利尿。

  四、老人骨折护理

  老年人骨折的护理要特别小心。由于他们年老体弱,护理难度大、要求高,以下是针对老年人骨折护理总结的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1、心理护理。当老年人带着病痛来到医院求医,映入他眼帘的是护士、医生、病人、病房,等待的是各种检查、治疗、手术,自理能力丧失,就会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激动、多语、失眠等症状,为解除老人的思想负担,子女们要给予老人以安慰。

  2、营养护理。一些骨折老人怕给子女增添麻烦,控制饮食减少小便次数。这时应向他们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食物,保持大小便通畅,避免便秘。

  3、褥疮的预防。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应给予气垫床、海绵垫或骶尾部加防褥疮垫,骨突处可垫海绵圈。

  4、预防泌尿系感染。老年人因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而致肾功能减退,此外膀胱黏膜伴随着老化而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发生尿潴留,再加上卧床而引起泌尿系感染,应嘱其多饮水,有尿及时排出,排尿时觉困难,可用手挤压下腹部,使膀胱余尿排空。

  5、预防消化系统的并发症。骨折卧床老人易出现腹胀、便秘情况,宜进食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必要时可用缓泻剂。

  6、防止骨延迟愈合。老年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骨细胞活动性降低,钙的吸收利用率下降,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这时,可给她们服用钙剂,进食含高钙食物,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7、功能锻炼。骨折术后老人早期可活动健康肢体和伤肢肌肉,3周以后可以做伤肢的关节运动。老年人运动不可过量,慢慢增加次数,离床活动时要有专人扶助,以防止跌倒。

    健康之初(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