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烦人痛风试试中医疗法 - 健康之初


治疗烦人痛风试试中医疗法

核心提示: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明朝虞抟所著《医学正传·卷四》云:“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又谓之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名之耳。”本病一般呈间歇性发作,急性发作时多出现关节剧烈红肿热痛,夜间加剧,70%以上的患者首发关节为足跖趾关节,其次累及踝、膝、指、腕、肘等关节,且有结节形成,甚或溃流脂液。

  不久前,一则题为“澳门发现痛风千年秘方”的帖子在微信等网络平台广为流传,帖子称“这份千年秘方来自2000年前的澳门,为医圣张仲景所留,名为“风之消”,可让痛风患者痊愈。其熬制方法是:黑蚁20 克,黄芪15 克,冬虫夏草10 克,灵芝30 克,文火水煎半小时,每日三次,一个月后一半患者即可痊愈,严重者也仅需一个半月。但专家纷纷表示此法不仅不是古方,而且药方中的黑蚁不利于痛风的治疗,治疗痛风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进行。

  西医认为痛风是尿酸过高导致沉淀物堆积在关节中,故产生剧痛,皮肤红肿,碰触不得,以足部跖趾关节及大拇指为多发部位,部分患者发病部位可呈游走性。其一般治疗是消炎止痛,同时要求病人不可喝酒,控制高嘌呤饮食的摄入,如海鲜、啤酒、豆制品及动物内脏等,以免痛风再发,至今尚无根治之法。中医认为,过食甜味及油腻食物与酒是致病之因,并非单一饮酒造成,必须少吃甜食,少吃油腻食物。一旦得病,则可用中药及针灸治疗。

  方药

  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明朝虞抟所著《医学正传·卷四》云:“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又谓之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名之耳。”本病一般呈间歇性发作,急性发作时多出现关节剧烈红肿热痛,夜间加剧,70%以上的患者首发关节为足跖趾关节,其次累及踝、膝、指、腕、肘等关节,且有结节形成,甚或溃流脂液。

  本病病因复杂多样,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等原因造成体内水湿积聚,浊毒内蕴,流于关节,阻于筋脉;或过食肥甘

  酒醇,滋生湿热痰浊,流注关节筋骨,痰阻脉络;或过度劳累、风邪诱触,致使浊毒凝聚,气血淤滞,运行不畅,以致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而形成痹证。

  若病情日久或反复发作,多有淤血阻滞经脉、气血亏虚的表现,若正虚邪实,痰淤交阻,深入筋骨,病情加重,则见关节僵硬变形。若痰浊凝结局部,则有痛风石形成。

  中医认为金能克木,辛为金,酸为木,以辛制酸。如此一来不但可以缓解疼痛,且能把多余的酸味排出体外。本病一般多发在肝经循行部位,如跖趾关节、内踝等,同时与脾、肾有关,在治疗上宜加强脾胃的功能,及加强肾的代谢力。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附子汤等方药可以选用。很多病患在夜半发病,更证明与肝胆的关系密切。在痛风缓解期宜补肝肾,增强其排泄功能。

  针灸

  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脉络淤阻。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治疗方法自选受累关节刺血。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采血针将患部鲜红或暗红的淤络刺破。淤血顺势而出,其颜色由暗红转为鲜红后即可加压止血。所选淤络不必拘泥于一条,可以同时选择多条。

  如果患部没有明确淤络显现,则在该关节基底部周围寻找到淤络并刺血(刺血的注意事项是预防感染)。刺血后选用

  针刺疗法,具体用穴为百会穴、神庭穴、曲池穴、合谷穴、神门穴、足三里穴、太冲穴、丰隆穴、内庭穴、阴陵泉穴以及阿是穴。毫针泻法,以期清热利湿、通经止痛,每日治疗一次,5 次一个疗程,通常2~3 次即可直折病势,安神定痛。

  对于痛风病静止期的患者,可采用针刺疗法进行调补,以预防痛风发作。由于尿酸在体内的异常增高与肾排泄机能下降有关,痛风病静止期的患者应该不宜肾气,增强排泄机能。临床可选太溪穴、复溜穴、神门穴、曲池穴、合谷穴、

  足三里穴、关元穴、气海穴、水道穴等,毫针补法,每周两次,10 次一个疗程。也可以长期采用针刺疗法调补,改善体质。

  食疗

  《管氏秘方》中有一个食疗方:“两足急痛拘急挛,不分昼夜动移难;猴姜炖(羊)肉趁热服,生姜膏贴康如前。”对于足筋拘挛抽搐或关节疼痛严重者,可采用骨碎补60~90 克,炖羊肉1 斤,温热吃,同时用生姜捣成膏状,贴敷患处,便可恢复健康。《孙真人海上方》也有用生姜捣膏外敷治疗足筋急痛的记载。《急救危症简便验方》治疗两足痛如刀剜不可忍,用生姜切片蘸香油搽痛处,随用生姜火烧热、捣烂,敷患处,不久姜干而痛止。这可以说是“以辛制酸”的外治法,简单有效。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