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要小心乙脑和痢疾
随着夏季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各种病原微生物、昆虫开始滋生和繁殖,因此,人们被感染后发生传染病的机会也会增加。为什么要在夏季特别提醒大家注意预防乙脑呢?因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是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在我国,乙脑流行季节为7-9月,高峰期在7月下旬-8月上旬。
■ 乙脑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一、除热带地区一年四季散在发生外,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8、9月份,约占全年发病数的80%-90%,而冬春季节只是偶尔有个别病例发生。其原因主要是蚊虫繁殖及活动特性。温度在25摄氏度以上,雨量适宜,始有流行。华中地区流行高峰在7-8月份,华南提早一个月,华北推迟一个月。二、高度的散在性。因隐性感染多,临床发病者少,所以呈散在性分布。第三、乙脑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前,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约占病人总数的80%以上。这是由于成人大多为隐性感染,是获得免疫力的原因。但近年来儿童与成人之比几乎为1:1,而且老年人发病数逐年增多,个别地区已占发病总数的30%到50%。所以在夏季,公众应重视防蚊、灭蚊工作。去东南亚等乙脑、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旅游、度假时,除防蚊、灭蚊外,应注意提前接种疫苗。从目前来看,我们没有发现乙脑在人之间进行传播,主要还是蚊虫叮咬造成的,所以学生比如从东南亚回来也不会造成这个人把病毒带到北京来传播给别人,即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 一旦传染了乙脑,有什么症状?
其实最开始是高热,而且温度特别高。起病急、高烧不退。还有剧烈头痛。突然就发烧了,而且烧到39度以上,这就是乙脑的可能性很大了,如遇此种情况大家一定要注意。
■ 乙脑是否会在北京流行?北京有没有乙脑的病例?
北京也会有,但是客观说因为乙脑有针对性的措施,有疫苗,北京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已经有疫苗接种了。八十年代初期就把乙脑疫苗纳入到计划免疫范畴当中,按照程序和规划来预防注射,所以保护了绝大多数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年的该接种儿童的接种率95%以上。因为大面积使用这个疫苗,发病率逐年下降。最近十年平均每年有3—5例,最多的时候是7、8例。实际上近10年的统计有30例左右。所以到乙脑的流行季节这,有可能发生1、2例左右的病例。这就牵涉到发病能不能早发现、早入院、早治疗。我们看到有时候全国发病水平在某些地区有增加,但是实际上病死的情况在下降。也就是说我们的医疗措施和救治措施相对应的在提高。
■ 关于乙脑免疫接种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
目前北京市的儿童在乙脑疫苗的接种率是比较高的,几乎每年都在95%以上。从接种的程序来讲,在1岁的小孩打一针,满2岁打第二针,到6岁的时候接受5针,就是孩子在10岁之前接受三针乙脑疫苗。打完三针之后对儿童的保护力是相当不错的,所以目前对于乙脑没有过于担心的必要。
■ 儿童的疫苗可以给成人用么?
通过被蚊子叮咬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有一定的乙脑抗体,不需要额外的保护。我们主张给儿童接种疫苗,因为他没有抗体,所以目前我们不在成人当中推荐疫苗。
■ 孩子过敏体质没有打过疫苗,有其他措施吗?孩子打不了疫苗怎么办?
乙脑和流脑是两种病。乙脑在夏季,流脑主要在冬春季发病。打不了疫苗,这个是我们谈的禁忌证,有的是过敏体质,有的是临时暂时不能打,还有其他生病的一些原因。这个问题可能是关于过敏体质,或者是身体处于某种状况不能打疫苗。一方面是加强自我保护,同时应尽可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整治,降低蚊虫密度,以达到避免蚊子叮咬的目的。
■ 预防中暑
中暑是由于热平衡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由于人体大量出汗,水分丧失,导致电解质丢失,循环血量减少致使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的可发生死亡。外出时一定要重视防暑降温,尤其高温下在外旅游观光的人员更要做好个人防护,及时补充含盐的水分。
■ 预防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7月该病随气温升高而进入高发期,学龄前、小学生及青壮年是主要发病对象。大家在细菌性痢疾好发季节出游时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此外,应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夏季安全教育,特别是暑期,防止孩子游泳、嬉水时发生溺水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