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清胃 辨证治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走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其临床特点为剑突下烧灼感、灼痛、吞咽困难、泛酸或呕吐等。本病可由感染、化学刺激物、物理损伤引起,亦可继发于食管憩室、肿瘤及贲门失弛缓症等病变。其发病主要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反流食物对食管黏膜的损害和食管对反流食物清除能力下降所致。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吞酸”等范畴。
辨治方药
本病多因长期饮食不节,或脾胃久病,致郁热内蕴,肝气上逆,胃之通降受阻而发病。临床表现以肝胃不和、气郁化火,或脾虚胃热、升降失调为多见。
1.属肝胃不和、气郁化火者:证见烧心,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泛酸,嗳气,口苦或干,或胁肋胀痛,或胸脘痞闷,或大便秘结,或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脉弦或滑数。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清火,可辨证选用越鞠丸合四逆散加减治之。
基本方Ⅰ:炒苍术、炒香附、川芎、枳实、炒山栀、神曲各10克,芍药、蒲公英、乌贼骨各15克,柴胡、甘草各6克。日服1剂,水煎分2次服。
临床辨证加减:胁肋胀痛者,加郁金;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嗳气频,选加旋覆花、代赭石;呕吐者,加法半夏;口腻乏味者,选加白蔻仁、石菖蒲、砂仁;腹胀甚者,选加炒厚朴、槟榔;大便秘结者,选加全瓜蒌(打)、大黄。
2.属脾虚胃热,升降失调者:证见烧心,胃脘隐痛,胃中胀闷或嘈杂,泛酸,嗳气或呕逆,食欲差,大便溏滞不爽,或肠鸣腹泻,舌质淡红,苔黄腻。治宜健脾清胃,升清降浊,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
基本方Ⅱ:法半夏、黄芩、党参各10克,黄连、干姜各6克,蒲公英30克,炒吴茱萸3克,炙甘草5克。日服1剂,水煎分2次服。
临床辨证加减:肠鸣腹泻剧者,加葛根、炒白术、茯苓;腹痛剧者,加白芍、木香;烦渴而舌红少津者,去半夏,选加竹茹、芦根、天花粉、石斛等;泛酸剧者,选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嗳气频,或呕逆甚者,选加代赭石、旋覆花、刀豆子、柿蒂等;口腻乏味者,选加白蔻仁、砂仁、藿香等;腹胀甚者,选加枳壳、厚朴、青皮等。
预防及调护
1.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油炸、烧烤及刺激性食物;避免减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食品,如巧克力、脂肪、浓茶、咖啡等;避免餐后平卧和吃夜宵;戒除烟酒。
2.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规律的起居作息,增强体质,避免肥胖。
3.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郁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