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重症肌无力有几类? - 健康之初


儿童重症肌无力有几类?

核心提示:重症肌无力主要是累及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性、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儿童重症肌无力可分为哪几型?

  重症肌无力主要是累及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性、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神经肌肉之间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此病容易缓解也容易复发,并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一般女性多于男性,男性在晚年发病比较多见,主要表现为受累横纹肌容易疲劳,经过休息好或的治疗可以恢复,但比较容易复发。儿童重症肌无力最常见。

  小儿重症肌无力根据发病年龄和病情的程度可分为一下几种情况:

  1、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经调查发现如果孕妇患有重症肌无力所生大约1/7的新生儿都会患有本病。

  母亲的AchR-Ab通过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主要作用于新生儿神经肌肉接头处AchR而表现MG临床特征。

  患儿出生后数小时到3天内,会出现全身肌张力低下、吸吮、吞咽困难、呼吸哭声弱,腱反射消失或减弱;患儿很少有眼外肌麻痹。如果不注意家族史,容易与围产期脑损伤、肌无力综合征等相混淆。肌肉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后,症状明显减轻。重复神经刺激检测对确诊有重要意义。患儿血中AchR一Ah可增高。轻者可以自行缓解,2~4周内完全恢复。重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呼吸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2、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少年型肌无力,起病年龄多在2岁以后,最小年龄6个月,平均年龄3岁。女多于男。与成人相比,发病年龄段不同,病理及发病机制相同。

  少年肌无力特点:晨轻暮重,休息后好转,重复用力则加重。

  少年型重症肌无力根据累及的部位不同有可分为3种:

  1)眼肌型:最多见,首发症状是双侧或单侧上睑下垂,有时可伴眼球活动障碍,从而引起斜视和或复视,重者双眼几乎是不动的表现。

  2)脑干型:有较明显的吞咽、咀嚼及语言障碍,除有眼外肌受累外,没有肢体和躯干的受累表现。

  3)全身型:躯干及四肢都受累,伴或不伴眼秋肌会或眼外肌麻痹。轻者少量活动就极易疲劳,如:步行和上下楼梯。严重者肢体没有运动功能,并且常有呼吸肌及球肌麻痹。大多数患儿腱反射消失或减弱,但是有一小部分的腱反射是正常的。感觉正常,没有明显的肌肉纤颤和肌萎缩。

  3、先天性重症肌无力,主要是母亲没有患此病但产下的新生儿或是婴儿的血中无AchR-Ab,常有阳性家族史。

  患儿在母体内胎动次数减少,出生后主要表现肌无力,喂养困难,双睑下垂,哭声低弱,眼球活动受限。因为早期症状不严重,所以确诊比较困难。一小部分患儿可表现为呼吸肌受累。病程一般比较长,对眼外肌麻痹效果比较差,但是对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效。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